本文转自:南京晨报

2023年8月,来自南京邮电大学的刘国权经江苏省委组织部选派,成为省第十六批科技镇长团南京市未来产业团团员,派驻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工作。到地方任职以来,他紧紧围绕服务科技创新的主题、促进“四链融合”的主线,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广泛对接各方资源,积极担当、奋发作为,为南京市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深入调研摸实情,精准把脉出实招

高校与地方工作方式与环境存在很大的不同,为熟悉工作岗位、掌握工作方法,刘国权积极向产业指导员、园区领导同事和老团员请教学习,通过调研学习迅速完成角色转变。他先后走访省内外未来产业领域龙头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科创型企业50余家、滨江开发区重点企业30余家,参加省市区专题调研座谈活动8次,深入了解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招引、产学研合作等工作开展情况。在掌握企业具体需求后,逐个帮助企业破解难题。他积极组织未来产业团储能和氢能产业专题调研,起草储能和氢能产业调研报告,绘制产业和人才地图,提出有关工作建议,为全市储能和氢能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校地合作添动能,成果转化加速度

高校如何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如何加快推动高水平创新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成为刘国权任职以来经常思考的问题。利用紫金山菁英人才节开幕式契机,在刘国权的积极对接下,南京邮电大学与滨江开发区签订校地联聘合作协议,聚力打造人才创新区域共同体。下一步,滨江开发区将与南京邮电大学保持高频互动,重点围绕园区企业技术需求、人才需求,力争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层次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分中心落地等方面开花结果。为搭建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高校科教创新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刘国权牵头组织举办了“深化政产学研用 赋能高质量发展”校地融合专题对接交流活动,会上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高校与江宁区围绕重点产业共话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及校地企协同创新,共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动力和活力,促进江宁区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

不仅如此,为提升技术转移服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刘国权还参加了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取得技术经理人证书,并将南京邮电大学近年来的科技成果陆续在江苏省人才与创新资源对接平台上发布,助推相关技术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面向八方强合作,广开渠道聚人才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围绕南京市“人才强市25条”、“重点产业人才7策”、江宁区“人才强区”16条等人才新政,刘国权积极向企业宣传各项人才政策,助力企业做好招才、引才、留才、育才工作。为搭建高校毕业生和江宁区用人单位求职招聘对接通道,刘国权联合江宁区人社局在南京邮电大学举办两场专场招聘会,协助举办了“新形势 新机制 新发展”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合作论坛,开展多场次高校访企拓岗活动,成功引进高校毕业生80余人到江宁区就业。

当好企业贴心人,精准服务促发展

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做好企业科技人才服务是科技镇长团的本职工作。刘国权积极配合园区针对性组织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培训活动、高企申报辅导活动、人才计划申报辅导活动、科技人才政策宣讲活动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8场,累计组织参会园区企业超200家。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组织举办金融路演活动2场,针对性地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通过走访摸排企业研发投入情况、知识产权培育情况、人才引进情况等,将科技创新政策“送上门”,收集企业核心技术需求,利用“揭榜挂帅”、校企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机制持续推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协助南京未来产业团举办江苏省未来产业发展论坛、“宁创未来、百企链合”系列活动,组织超百家未来产业领域企业参与活动,有效促进未来产业领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助力江宁区打造未来产业新高地。

成为科技镇长团团员就是要担责,不能只是点个卯、签个到;锻炼锻炼,炼的是真金,不是“镀金”,不能“热热闹闹一阵子,最后还是老样子”,这是刘国权对科技镇长团工作的真实感受。刘国权告诉记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继续坚持靠作风吃饭、拿实绩说话,真正成为促进高校与地方协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肖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