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花雞裏沒有雞?杭州上城區市監局立案調查

一場“叫花雞風波”給去杭州河坊街旅遊的遊客添了堵。

據潮新聞報道,5月1日下午,一名叫“夏若淺沫”的博主和家人前往河坊街,在一家長沙臭豆腐店購買了三隻“叫花雞”,其中一隻當場打開並食用,另外兩隻帶回。隨後,該博主發現,帶回的兩隻“叫花雞”中並沒有雞。

“叫花雞裏沒有雞”,這個有點黑色幽默式的話題,在輿論場引發廣泛關注。不少網友在爲當事人感到不忿,認爲商家這樣的行爲太奇葩和諷刺,是在侮辱消費者智商。

對此,涉事店鋪店員給出的解釋是,假期招了“臨時工”,當天客流較大,估計當時顧客比較着急,將樣品遞給了店員,店員不熟悉商品就給打包了。目前,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已介入此事,案件正按照法定程序開展調查辦理中。

事情真相究竟如何,是否如涉事店鋪店員所說的那般,還有待於監管部門的進一步調查。然而,即便真如店員所說,是“顧客將樣品當做是售賣的叫花雞遞給了店員”,那涉事店鋪也該在明顯的地方標示清楚“哪些是樣品”,同時在包裝的過程中盡到提醒義務。

此外,不少人追問,爲何當場打開食用的“叫花雞”中有雞,帶回的兩隻卻沒有?涉事店鋪關於“臨時工”的說法,究竟是不是“萬金油式”的糊弄?顯然,諸如此類的疑問,還需要有關方面儘快給出一個更明確的答案。

一個基本的道理是,無論事出何因,此事已經在事實層面侵害了消費者的基本權益。因此,除了對消費者該有的賠償一個都不能少之外,涉事店鋪也有不少該反思的地方。

從報道看,涉事店鋪店員對記者表示,之前店裏售賣的“叫花雞”都是統一供應鏈供應的,店裏基本只負責保溫加熱。如果此說法屬實,那並不排除在最初製作環節就出了問題。即便如此,也不是涉事店鋪避責的理由。畢竟,保證售賣商品的質量,是所有市場交易環節中最爲基礎、也最爲根本的事項。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叫花雞裏沒有雞”一事所涉金額並不多,然而,這顯然不只是個黑色幽默那麼簡單。本質上,這不僅是對涉事店鋪誠信與責任感的一次拷問,也事關消費者基本權益是否得到保障。這是此事值得被各方嚴肅對待的理由所在。

目前,此事還在輿論場持續發酵。隨着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的積極介入,不少人也期待,這個有點黑色幽默式的消費糾紛,能夠得到一個更明晰的答案。畢竟,保障好消費者的基本權益,不讓消費者的每一次期待落空,是不斷促進消費市場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撰稿/蘇士儀(媒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