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奋发图强,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他的主要特征,是贪酒、贪色、贪财而又贪权,始终“魁柄独持”,可谓操权有术,从这一点说,他不是一个庸人之辈。”——白寿彝评明神宗

自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两千多年的时光中更迭了数十个封建政权,有大一统,也有各自为政,有衰落,也有繁荣昌盛。

由于朝代众多,皇帝也众多,因此哪怕是强大的大一统政权,大部分人也很难记住每个皇帝,比如说中国古代最为鼎盛的唐朝,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也就是李渊、李世民、李隆基这些;像是大汉帝国,大众往往也只是比较熟悉刘邦、刘彻。但有那么一个朝代,由于皇帝们各有特色,所以大部分人至少能眼熟其中一半的皇帝,这个朝代就是明朝。

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原本应该由嫡长子朱标一脉继承;但可惜的是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完美继承人朱标英年早逝,朱标的嫡子也夭折,只留下了庶子朱允炆,也就是之后的建文帝。

朱允炆没有受到过正统的帝王教育,纯属赶鸭子上架,因此哪怕朱元璋帮他将那些无法压制的元勋们清理了一遍,却还是没办法保证他之后的统治,毕竟老朱也不可能为了这么个孙子,真将自己的儿子们都给“咔嚓”了,因此有了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

当朱棣打到紫禁城的时候,朱允炆干脆在皇宫放了把火,朱棣只从一片焦黑中找出了两具面目不明的焦尸,真正的朱允炆却下落不明。从此后朱棣一直致力于寻找朱允炆的踪迹,郑和下西洋除了宣扬大明国威外,其实也包括了在海外寻找朱允炆的任务。

朱允炆一直没找到,皇位也就开始自朱棣这一脉继续往下传,一直流传到了200多年后的明神宗朱翊钧身上。明神宗这个称呼可能大家比较陌生,但说其他另外一个代号你一定很耳熟,那就是三十多年不上朝的“奇葩”万历帝。

朱翊钧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也是历史上非常具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从优点上来说,他能够在不上朝三十年的情况下,依旧将大权牢牢握住手中,本身就是一种能耐,并且他在位前十年,的确称得上是文治武功都很出色,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但在位十年后,他就开始沉迷酒色,甚至从万历十四年开始就逐渐不再上朝,一心玩乐,《明史》中都表示,明朝的衰落就是从明神宗开始的:“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但不论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至少有件事他做得挺有“人情味”,那就是替靖难之役中的臣子们平反。

当初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的姓名以及生平全部从记载中抹去,一直到南明时期才真正恢复了他的帝位;万历帝作为朱棣一脉的后辈,肯定不可能打老祖宗的脸去替朱允炆复名,但对于那些在靖难之役中无辜被牺牲的臣子们,例如被“诛十族”的方孝孺,还有徐达的长子徐辉祖等人,不仅为他们建了庙宇享受祭祀,还替他们的后人发放抚恤金。

万历帝此举并非心血来潮,其实他从登基起就一直对建文帝很有兴趣,在10岁刚登基的时候,他就大胆询问首辅张居正:“是我的先祖(朱棣)杀害了建文帝吗?”

朱翊钧不论怎么样毕竟是皇帝,哪怕议论先辈不太妥当,可也没人会因此惩治他;但张居正权势再大,毕竟身为人臣,如果随意评判先帝,那可是大罪。回答吧是妄议先帝,不回答吧是糊弄现任皇帝;说实话吧那肯定遭罪,毕竟这个时候建文帝还没平反呢;可说假话吧又是欺君之罪。

如果换个人的话,大概率就要因为这个问题获罪了,但张居正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在之后辅佐了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的内阁首辅因此他给了一个非常聪明的答案:“建文帝的下落无人知晓,在民间传闻中他云游天下好不自在,既然建文帝本人都不希望其他人知晓自己的下落,其他人又怎敢妄议呢?皇上还是不问为好。”

既没有正面回答,也不算糊弄朱翊钧,三言两语将一场灾祸消弭于无形,怪不得有不少人说:“万历帝三十年不上朝,全靠张居正跟内阁撑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