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5月11日,我国新型储能领域内首个十兆瓦时的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在广西南宁正式投运。这是我国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首次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广西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随着调度系统发出放电的指令,电池舱内储存的1万度新能源电量被送出,这些电量将满足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随着这次电量传输完成,标志着电站正式投运。

据介绍,该电站一期容量为十兆瓦时,预计每年可发出清洁电能730万度,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0吨,满足3500户居民用户一年的用电需求。

我国首款百公斤级车载液氢系统研制成功

我国首款百公斤级车载液氢系统“赛道1000”5月10日发布。该产品是液氢重卡的核心设备之一,它可以用液氢作为燃料替代传统的燃油,驱动车辆行进。“赛道1000”是我国将液氢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相比上一代产品,它在相同外廓尺寸下,有效容积扩大20%,携氢量提升至百公斤级。

我国首个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正式建成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的重大设备之一,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即IPS望远镜,5月10日顺利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IPS望远镜由我国自主研制,是我国首台专门用于行星际闪烁观测的射电望远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建设,采用一座主站、两座辅站的协同联测方式,分别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明安图主站、伊和高勒辅站、乌日根塔拉辅站。

IPS望远镜主站拥有目前我国最大的抛物柱面射电望远镜,由3排长140米、宽40米的抛物柱面天线组成,其天线口径、噪声温度、探测灵敏度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IPS望远镜可以在327兆赫兹、654兆赫兹及1400兆赫兹3个频段上实现宇宙极弱瞬变射电信号的高灵敏度捕捉。

水陆两栖飞机AG600顺利完成首次夜航飞行试验

记者5月11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了解到,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顺利完成了首次夜航飞行试验。

根据试验安排,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日落前从陕西蒲城国家民机试飞基地起飞,飞行时间持续约3小时,累计开展了9个架次的连续起降。

夜航飞行试验最重要的是起飞和着陆两个环节,主要对飞机的照明系统进行评估验证,表明飞机能够在夜间给飞行员提供足够的照明,且不会对飞行员产生不利的眩光、反光、晕影和直射光,是确保飞机具备夜间出勤能力的重要条件。后续,AG600试飞团队将进一步优化试飞科目安排,力争在2024年完成型号取证工作。

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启运

5月12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在山东青岛离港启运,运往珠江口盆地的流花油田。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5月12日正式启运,后续会在胶州湾进行装船作业,再经过3天左右的焊接作业,就可以正式启航运往1000海里外的作业海域。

启运“海葵一号”:集生产存储外输功能于一体

“海葵一号”是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海洋装备,包括船体和上部功能模块两部分。由近60万个零部件组成,总重近3.7万吨,高度相当于近30层楼,主甲板最大直径90米,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最大储油量达6万吨,按照百年一遇恶劣海况进行设计,设计寿命30年,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

“海葵一号”如何“踏浪登船”

“海葵一号”的重量和近3万辆小汽车相当,如此庞然大物如何装到船上、如何运输?

由于“海葵一号”本身没有动力,不能在海上自航,为缩短航期、降低运输风险,需要将它像货物一样装到半潜运输船上,通过“大船背小船”的方式,运输至珠江口盆地进行回接安装。

装船过程主要分为4个步骤。首先由4条拖轮将“海葵一号”牵引至空旷海域,同时,通过船舱加水压载的方式保障牵引过程中的稳性和姿态。运输船通过抛锚“站稳脚跟”,船舱加水压载下潜至设计深度,确保装船过程中不会与“海葵一号”发生碰撞。第三步是工作小艇在拖轮配合下,通过精确定位系统,“穿针引线”将“海葵一号”牵引至运输船设计位置。最后一步,运输船排出压载的水上浮,将“海葵一号”背起,完成装船作业。

启运“海葵一号”:助力深水油田高效开发

“海葵一号”运抵珠江口盆地的流花油田后,将通过12根长达2570米的系泊缆绳牵引,漂浮在水深324米的大海上工作,每天能处理约5600吨原油,为我国深水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全新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