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5月11日,我國新型儲能領域內首個十兆瓦時的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在廣西南寧正式投運。這是我國鈉離子電池儲能技術首次實現規模化應用。

在廣西伏林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隨着調度系統發出放電的指令,電池艙內儲存的1萬度新能源電量被送出,這些電量將滿足1500戶家庭一天的用電需求。隨着這次電量傳輸完成,標誌着電站正式投運。

據介紹,該電站一期容量爲十兆瓦時,預計每年可發出清潔電能730萬度,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00噸,滿足3500戶居民用戶一年的用電需求。

我國首款百公斤級車載液氫系統研製成功

我國首款百公斤級車載液氫系統“賽道1000”5月10日發佈。該產品是液氫重卡的核心設備之一,它可以用液氫作爲燃料替代傳統的燃油,驅動車輛行進。“賽道1000”是我國將液氫應用於交通運輸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相比上一代產品,它在相同外廓尺寸下,有效容積擴大20%,攜氫量提升至百公斤級。

我國首個行星際閃爍監測望遠鏡正式建成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的重大設備之一,行星際閃爍監測望遠鏡即IPS望遠鏡,5月10日順利通過工藝測試,正式建成。

IPS望遠鏡由我國自主研製,是我國首臺專門用於行星際閃爍觀測的射電望遠鏡,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建設,採用一座主站、兩座輔站的協同聯測方式,分別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明安圖主站、伊和高勒輔站、烏日根塔拉輔站。

IPS望遠鏡主站擁有目前我國最大的拋物柱面射電望遠鏡,由3排長140米、寬40米的拋物柱面天線組成,其天線口徑、噪聲溫度、探測靈敏度均處於國際領先水平。IPS望遠鏡可以在327兆赫茲、654兆赫茲及1400兆赫茲3個頻段上實現宇宙極弱瞬變射電信號的高靈敏度捕捉。

水陸兩棲飛機AG600順利完成首次夜航飛行試驗

記者5月11日從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瞭解到,近日,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順利完成了首次夜航飛行試驗。

根據試驗安排,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在日落前從陝西蒲城國家民機試飛基地起飛,飛行時間持續約3小時,累計開展了9個架次的連續起降。

夜航飛行試驗最重要的是起飛和着陸兩個環節,主要對飛機的照明系統進行評估驗證,表明飛機能夠在夜間給飛行員提供足夠的照明,且不會對飛行員產生不利的眩光、反光、暈影和直射光,是確保飛機具備夜間出勤能力的重要條件。後續,AG600試飛團隊將進一步優化試飛科目安排,力爭在2024年完成型號取證工作。

亞洲首艘圓筒型“海上油氣加工廠”啓運

5月12日,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首艘圓筒型“海上油氣加工廠”——“海葵一號”在山東青島離港啓運,運往珠江口盆地的流花油田。

經過兩年多的建設,亞洲首艘圓筒型“海上油氣加工廠”——“海葵一號”5月12日正式啓運,後續會在膠州灣進行裝船作業,再經過3天左右的焊接作業,就可以正式啓航運往1000海里外的作業海域。

啓運“海葵一號”:集生產存儲外輸功能於一體

“海葵一號”是集原油生產、存儲、外輸等功能於一體的高端海洋裝備,包括船體和上部功能模塊兩部分。由近60萬個零部件組成,總重近3.7萬噸,高度相當於近30層樓,主甲板最大直徑90米,面積相當於13個標準籃球場,最大儲油量達6萬噸,按照百年一遇惡劣海況進行設計,設計壽命30年,可連續在海上運行15年不回塢。

“海葵一號”如何“踏浪登船”

“海葵一號”的重量和近3萬輛小汽車相當,如此龐然大物如何裝到船上、如何運輸?

由於“海葵一號”本身沒有動力,不能在海上自航,爲縮短航期、降低運輸風險,需要將它像貨物一樣裝到半潛運輸船上,通過“大船背小船”的方式,運輸至珠江口盆地進行回接安裝。

裝船過程主要分爲4個步驟。首先由4條拖輪將“海葵一號”牽引至空曠海域,同時,通過船艙加水壓載的方式保障牽引過程中的穩性和姿態。運輸船通過拋錨“站穩腳跟”,船艙加水壓載下潛至設計深度,確保裝船過程中不會與“海葵一號”發生碰撞。第三步是工作小艇在拖輪配合下,通過精確定位系統,“穿針引線”將“海葵一號”牽引至運輸船設計位置。最後一步,運輸船排出壓載的水上浮,將“海葵一號”背起,完成裝船作業。

啓運“海葵一號”:助力深水油田高效開發

“海葵一號”運抵珠江口盆地的流花油田後,將通過12根長達2570米的繫泊纜繩牽引,漂浮在水深324米的大海上工作,每天能處理約5600噸原油,爲我國深水油氣田高效開發提供全新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