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廣州日報

“蓮康之家”有一羣搭建“心橋”的護士

腹壁“蓮花” 療愈“芬芳”

造口科學護理需要專業人士指導。

陳玲在工作中。

在一個名爲“蓮康之家”的醫患關係羣內,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的胃腸外科傷口造口專科護士陳玲每一天都認真回覆羣內患者的諮詢留言。

入羣“蓮康之家”的人,多是腸造口的患者或是相關家屬。所謂的“腸造口”,是一些有着嚴重大腸病變的患者,身體部分腸道失去正常功能,需要在其腹壁進行切口,並將一段腸管拉出切口外,外翻縫於腹壁形成的造口(俗稱“人工肛門”),以代替原來的會陰部肛門行使排便功能。而正是因爲腸造口形似一朵紅蓮,因此這一特殊的交流羣也被稱作是“蓮康之家”,而陳玲就是“蓮康之家”的組建者。

由於造口手術爲患者康復、術後生活帶來困擾,爲幫造口患者提升生活質量,做好健康管理,如今,像陳玲一般的“造口治療師”應運而生。昨日是國際護士節,一起來聽一聽“陳玲們”這一特殊護士羣體的故事。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子寧、王名潤

圖/受訪者提供

時常與“臭”相伴 要跨“心理建設關”

梁康(化名)是陳玲護理的一名患者。早些年,梁康因直腸癌在外院手術,術後造口及造口下方傷口需要做定時處理。

腸造口俗稱“人工肛門”,這意味着在護理腸造口的同時,護士們要時常與臭味相伴。“這真的是一個‘聞臭’的工作。”與如今在造口護理工作上的“輕車熟路”相比,陳玲也曾對這項特殊的工作頗有抗拒之心。

昔日的陳玲是該院胃腸外科的一名普通護士。一次院內科室人才選拔的契機,讓陳玲“升級”爲造口傷口方向的專科護士。“當時,一方面是院內有護理人才選拔的機會,另一方面是我所在的科室專業對口,在機緣巧合之下,我獲得造口傷口護理工作的一次進修機會。”陳玲回憶道。

“剛開始接觸造口和傷口的時候,真的是很難接受,這些都是學校裏沒有學過的東西。”陳玲回憶稱,在接觸這一方向的專業護理知識之前,自己需要跨過“心理建設關”。

陳玲用“恐慌”“害怕”來形容當時的自己。當看到病患的腸造口、傷口,以及聞到處理造口時各種排泄物產生的味道,陳玲都會心生不適。“你知道嗎?有時候我護理過一個病人之後,我會三四天喫不下飯。”

“我是專業的。”其後,在成爲一名造口傷口專業護士的道路上,陳玲一直以“內心自白”的方式“暗示”自己去勇敢面對眼前的一切。而正是“專業使命”,讓陳玲成功克服了無數困難。過程中,陳玲積極尋求有着豐富經歷前輩們的幫助,同時也不斷提升自我心理疏導能力。

陳玲告訴記者,自己曾站在患者一方去思考自己的存在價值。“事實上,這些患者並不想變成現在這樣,如果連我們專業的護理工作都沒有了,他們的生活該會變成怎樣?”陳玲稱,正因爲自己“被需要”,所以心中的“坎”一定要努力跨過。

“蓮康之家”搭橋 從心“療愈”病患

如今,“蓮康之家”成爲陳玲等“造口治療師”與腸造口患者及家屬維繫關係的一座橋樑。

年輕的吳子君同樣是該院的造口傷口專業護士。從一名懵懂的新手開始,她同樣克服面對傷口、造口的難關,成爲一名患者信賴的護士。

“其實他們很痛苦,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心理上的。”吳子君告訴記者稱,一般而言,造口患者會出現焦慮、恐懼、悲觀失望等心理壓力,他們害怕手術的疼痛、手術的安全性,還迫於經濟壓力,且過於依賴家屬,甚至對身體結構的改變,排便方式的變化,不可避免產生一些自卑、自閉等情緒。

實際上,守護好腸造口病患腹壁上的這朵“蓮花”,並非容易之事。

陳玲告訴記者,患者做完腸造口後,需要持續、科學的護理工作,否則患者同樣面臨其他併發症的風險。“最常見的併發症就是滲水性皮炎,它由一些滲漏引起的;還有過敏性皮炎,因爲造口需要長時間粘貼膠布,容易造成造口周邊皮膚髮炎。此外,‘造口旁疝’也是一個常見情況。”

吳子君告訴記者,由於腸造口患者的特殊性,自己的工作職責除一般性查房、打針、發藥,還要爲患者提供造口護理,以及術前術後的相關指導。“我們會經過一系列的評估,爲患者選擇合適的造口產品,如果出現併發症,我們會及時與主管醫生溝通,共同及時解決問題。”吳子君說。

事實上,實施腸造口手術的不少是老年人,而作爲一名專業的造口傷口護士,還要對這部分人羣制定個案化、個性化的護理方案。

“比如說病人的年紀很大,他不會自我護理,我們就要思考怎麼樣能夠讓其造口得到最妥善的護理,因此還會發動家屬參與進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吳子君介紹稱。

如同上述所言,腸造口對患者造成的痛苦不僅是在身體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因此,“造口治療師”的“療愈”不僅在身體,更是“從心”進行。

讓吳子君印象深刻的,是自己曾經負責跟蹤過的一個永久性腸造口的病人。“她年紀不大,但樂觀開朗。她是完全知道自己的病情的,從自己知道病情開始,一直就積極治療。正因爲她的樂觀,治療的全過程都相當順利,沒有太大的不良反應,我想這也是跟她的心態有很大關係的。”吳子君告訴記者稱,大多數病人剛造口之初,都會面臨情緒低落等問題,爲了給病患打氣,自己努力成爲病患的朋友,樂意傾聽對方的訴求,積極幫助他們。

同樣,不少患者也視陳玲爲自己人生的“同行者”,因爲陳玲持續輸出的正能量,支撐了一些病人積極走下去。

陳玲回憶道,有一位媽媽病患,因腸道病變做了一個永久性的腸造口,爲了幫助該名媽媽儘快迴歸日常生活,陳玲爲其制定了一個專屬的護理方案。“她還有一個孩子,造口後如何陪伴孩子,回家後家人如何幫自己護理造口,需要專業的護士進行溝通、幫助。”陳玲稱,該名媽媽擔心因自己的腸造口影響了孩子的心理狀態,在得知這一情況後,陳玲積極支招,告訴該名媽媽患者如何通過合適的教育告知孩子。

做病患的朋友,該院護士團隊將愛與關心從線下延續到了線上。如今,在每一天醫院忙碌的護理工作之餘,陳玲不忘認真閱讀、回覆“蓮康之家”裏患者留下的每一條信息。

陳玲稱,當初,爲減輕患者術後康復所面臨的痛苦,提升患者及家屬的生活質量,科室的造口傷口護理團隊才特意成立了“蓮康之家”,期盼通過團隊的力量,在線上線下爲造口羣體提供持續的專業服務。

如今,在該院科室的悉心維護下,兩個“蓮康之家”微信羣裏已彙集了數百名有服務需求的患者及家屬。

“我們會耐心傾聽患者的訴求,及時給予安慰,並告知其造口的相關知識,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到腸造口的護理,讓病人輕鬆應對,消除心理上的壓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早日重返社會。”吳子君說。

陳玲

“剛開始接觸造口和傷口的時候,真的是很難接受,這些都是學校裏沒有學過的東西。”

如今,陳玲有了自己的“傷口造口專科名醫護士個人工作室”,並取得一系列省級榮譽。

吳子君

“既然我選擇了這個專業,我就要用我所學的專業及知識去幫助有需要之人。我相信人都是有情感的,只要你真心,認真對待患者,患者一定能感受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