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蕪湖日報

在繁昌區平鋪鎮,有這樣一家人,祖孫三代都深耕農業領域。與祖祖輩輩種田的莊稼人不同,他們敢於嘗試,勇於行動,以科技賦能農業發展,用勤勞的雙手在廣袤的土地上闖出了一片新天地,成爲了帶領村民致富的“領頭雁”。從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到高科技農業,他們既是見證者,更是實踐者,他們的“田園夢”,圍繞着這片土地展開。

“這盤不要了,你放在旁邊吧,種子和土運輸的時候已經撒出來,種出來秧苗品質也不好。”見到曹仁宏的時候,他正在自家再生稻育秧中心裏指導幾名員工擺放秧盤,這個坐落於平鋪鎮的再生稻育秧中心佔地20餘畝,通過機械化改造後,該中心可實現紅光加熱、自動化吊噴等多項功能,18—20天便可培育出秧苗。

今年72歲的曹仁宏從小就和土地打交道,是當地有名的“田把式”。2008年,繁昌區推進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曹仁宏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村裏2243.3畝農田。打那天起,曹仁宏父子倆便起早貪黑,整天忙碌在田間地頭。曹仁宏告訴記者:“我們把這個事幹成了!糧食的產量也比較高。”2012年,曹仁宏承包的土地水稻畝產達到930多斤,總產量達到210萬斤,當年,他被評爲“安徽省勞動模範”,2015年又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的榮譽稱號。

曹仁宏從事的是典型的傳統農耕方式,面朝黃土背朝天,兒子曹晶晶在務農一段時間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他說:“父親那一代都是傳統農業,人比較辛苦,用工量也大,很多七八十歲了還在田裏幹活。現在不同了,國家支持農業發展,我們也跟着國家的政策走,從傳統農業一步步發展到現代農業,現代農業用工少,機械化程度高,讓農民種地更輕鬆。這幾年國家的政策向農業傾斜,包括機械強農這一塊都有疊加補貼,我們的發展的步子邁得更快了。”

曹晶晶這一代,對務農有一番新的理解,他開始大膽嘗試新型科技農具,爲農業增效減負。“剛開始無人機只有1.5升帶水量,父親當時就不同意,這個機器帶水這麼少,打在田裏有用嗎?我強烈要求買第一代無人機做嘗試。現在你看,務農基本離不開無人機來打藥和撒肥。”曹晶晶說道。

在曹晶晶的探索下,務農變得更加高效、輕鬆起來。2022年,曹晶晶在平鋪鎮投資建設數字化展廳,讓上萬畝農田實現了全部機械化種植管理。曹晶晶告訴記者:“建設數字化高標準農田,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看到每一塊秧苗的長勢,包括田間管理、蟲情預測、水肥藥的使用等,都是通過數字化這一塊來採集數據對比。”

2023年,曹晶晶投資的全自動化育秧生產線項目竣工,這條生產線可育秧2萬畝,實現了種植、管理、收穫各環節大棚內無人化作業的智慧農場集成應用模式。同年,他的大米加工全自動化無人包裝生產線及恆溫原糧、成品立體倉項目也正式投入使用。

曹晶晶對農業方面的一系列投資爲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匯聚了新的活力。也正是在2023年,曹晶晶的兒子曹繁一大學畢業,毅然決然地回到了這片土地,決定與祖輩們一起追逐田園夢想。在再生稻育秧中心,曹繁一熟練地操作着機械臂,將秧盤運送到指定地點,並分批次拉至育秧大棚裏,爺爺曹仁宏在一旁觀看,不時地上前指導。曹仁宏一臉欣慰地看着孫子說道:“我孫子也回來了,現在跟他爸爸後面學,我老了幹不動了,交給他們兩個,原來是我帶着他爸爸務農,現在他帶着我孫子務農。”

曹繁一打小在農村長大,見證了祖輩兩代人辛苦務農,在回村務農的一年裏,他不僅沉下心來跟在爺爺和父親後面學習農業知識和種植技術,也在思考和謀劃未來的農業發展方向,他說:“我想逐步走向全程機械化,從播種到收割,全部都由機械操作,這樣大大節省了人工,也能更高效地生產,讓農業更智能化、機械化和規模化。”

身爲00後小夥兒,曹繁一不僅學習能力很強,業務上手快,還喫得了苦,沉得下心,農村年輕人本來就少,像曹繁一這樣回鄉務農的大學生更是寥寥無幾。曹繁一告訴記者:“我從小在農村長大,爺爺和父親也一直從事農業之類的工作,現在都是機械化、現代化的農業,需要用手機或電腦去操作,他們年紀大了,學得比較慢,我就開始着手學習,現在基本都能上手,我覺得農業對於我們家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爺爺和爸爸在農業上做出的成績,我應該要傳承下去。”

從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到高科技農業,祖孫三代接力耕耘,用不同的方式詮釋着對土地、對農業的熱愛,他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書寫了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也激勵着更多的人投身到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共同追逐田園夢想,現在這支農業的接力棒來到了年輕人的手裏。“對於我們來講,土地就是生命,我希望我的孩子把現在的高科技農業做好,希望他再接再厲,根據他的思路和想法,去做他們年輕一代想做的農業。”曹晶晶說道。

全媒體記者 張純 伍圓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