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芜湖日报

在繁昌区平铺镇,有这样一家人,祖孙三代都深耕农业领域。与祖祖辈辈种田的庄稼人不同,他们敢于尝试,勇于行动,以科技赋能农业发展,用勤劳的双手在广袤的土地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成为了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到高科技农业,他们既是见证者,更是实践者,他们的“田园梦”,围绕着这片土地展开。

“这盘不要了,你放在旁边吧,种子和土运输的时候已经撒出来,种出来秧苗品质也不好。”见到曹仁宏的时候,他正在自家再生稻育秧中心里指导几名员工摆放秧盘,这个坐落于平铺镇的再生稻育秧中心占地20余亩,通过机械化改造后,该中心可实现红光加热、自动化吊喷等多项功能,18—20天便可培育出秧苗。

今年72岁的曹仁宏从小就和土地打交道,是当地有名的“田把式”。2008年,繁昌区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曹仁宏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村里2243.3亩农田。打那天起,曹仁宏父子俩便起早贪黑,整天忙碌在田间地头。曹仁宏告诉记者:“我们把这个事干成了!粮食的产量也比较高。”2012年,曹仁宏承包的土地水稻亩产达到930多斤,总产量达到210万斤,当年,他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2015年又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曹仁宏从事的是典型的传统农耕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儿子曹晶晶在务农一段时间后,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他说:“父亲那一代都是传统农业,人比较辛苦,用工量也大,很多七八十岁了还在田里干活。现在不同了,国家支持农业发展,我们也跟着国家的政策走,从传统农业一步步发展到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用工少,机械化程度高,让农民种地更轻松。这几年国家的政策向农业倾斜,包括机械强农这一块都有叠加补贴,我们的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快了。”

曹晶晶这一代,对务农有一番新的理解,他开始大胆尝试新型科技农具,为农业增效减负。“刚开始无人机只有1.5升带水量,父亲当时就不同意,这个机器带水这么少,打在田里有用吗?我强烈要求买第一代无人机做尝试。现在你看,务农基本离不开无人机来打药和撒肥。”曹晶晶说道。

在曹晶晶的探索下,务农变得更加高效、轻松起来。2022年,曹晶晶在平铺镇投资建设数字化展厅,让上万亩农田实现了全部机械化种植管理。曹晶晶告诉记者:“建设数字化高标准农田,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看到每一块秧苗的长势,包括田间管理、虫情预测、水肥药的使用等,都是通过数字化这一块来采集数据对比。”

2023年,曹晶晶投资的全自动化育秧生产线项目竣工,这条生产线可育秧2万亩,实现了种植、管理、收获各环节大棚内无人化作业的智慧农场集成应用模式。同年,他的大米加工全自动化无人包装生产线及恒温原粮、成品立体仓项目也正式投入使用。

曹晶晶对农业方面的一系列投资为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汇聚了新的活力。也正是在2023年,曹晶晶的儿子曹繁一大学毕业,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这片土地,决定与祖辈们一起追逐田园梦想。在再生稻育秧中心,曹繁一熟练地操作着机械臂,将秧盘运送到指定地点,并分批次拉至育秧大棚里,爷爷曹仁宏在一旁观看,不时地上前指导。曹仁宏一脸欣慰地看着孙子说道:“我孙子也回来了,现在跟他爸爸后面学,我老了干不动了,交给他们两个,原来是我带着他爸爸务农,现在他带着我孙子务农。”

曹繁一打小在农村长大,见证了祖辈两代人辛苦务农,在回村务农的一年里,他不仅沉下心来跟在爷爷和父亲后面学习农业知识和种植技术,也在思考和谋划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他说:“我想逐步走向全程机械化,从播种到收割,全部都由机械操作,这样大大节省了人工,也能更高效地生产,让农业更智能化、机械化和规模化。”

身为00后小伙儿,曹繁一不仅学习能力很强,业务上手快,还吃得了苦,沉得下心,农村年轻人本来就少,像曹繁一这样回乡务农的大学生更是寥寥无几。曹繁一告诉记者:“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爷爷和父亲也一直从事农业之类的工作,现在都是机械化、现代化的农业,需要用手机或电脑去操作,他们年纪大了,学得比较慢,我就开始着手学习,现在基本都能上手,我觉得农业对于我们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爷爷和爸爸在农业上做出的成绩,我应该要传承下去。”

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到高科技农业,祖孙三代接力耕耘,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土地、对农业的热爱,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共同追逐田园梦想,现在这支农业的接力棒来到了年轻人的手里。“对于我们来讲,土地就是生命,我希望我的孩子把现在的高科技农业做好,希望他再接再厉,根据他的思路和想法,去做他们年轻一代想做的农业。”曹晶晶说道。

全媒体记者 张纯 伍圆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