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每亩多打220斤粮、多收330元”为何有底气

看一名种粮大户的“增收账”

赵春喜

5月11日,正值小麦灌浆期,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大型自走式喷灌机蓄势待发,为小麦“顶满仓”做准备。田边,种粮大户刘天华背着手踱着步,偶尔弯腰查看一下麦穗,显得悠然自在。

“浇灌这些活儿全是自动化设备了,一人能管2000亩地呢!”刘天华闲庭信步的底气来源于高标准农田的“硬核”支撑。

刘天华流转经营有4000多亩地,其中高标准农田2000亩,就在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和普通耕地相比,高标准农田不仅让他省事省力,更让他的“钱袋子”一年比一年鼓。

前不久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省长王凯现场算了一笔账: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全部建成后,每亩可多打220斤粮、多收330元。

同样是种粮食,高标准农田“魅力”为何如此大?刘天华掰着指头,从耕到种、从管到收,为记者细算了一笔账。

依托良好的耕地条件,新型农机得以“大展身手”。“以前一亩地播种至少需要30斤种子,现在只用20多斤,一亩地能省不少种子。”刘天华说,借助先进的播种机播种,种子不仅出苗齐,出苗率还高,甚至达到98%。基本苗多了,粮食丰收也就有保障。

良田更要用良种。刘天华用的是周口农科院研发的周麦系列麦种,种子用得少,麦子照样高产。去年,尽管受“烂场雨”影响,刘天华的小麦每亩增产将近200斤。

小麦要高产,“七分种,三分管”。麦子生长面临着气候、病虫害等诸多挑战。“以往靠人工防治每亩地要投入60多元,现在用无人机进行统防统治,一亩地才花35元。”浇水施肥也至关重要,“人工浇水一亩地要90元,现在用上全自动化的浇水设备,每亩地只需15元。小麦生长期有三次大的浇水关键节点,这省下来的可是一大笔钱。而且采用水肥一体化设施,肥料钱也省了不少。”刘天华边算边感慨。

科技下田地,增收添底气。都说种地是靠天吃饭,但高标准农田让农机可以敞开跑,旱能浇、涝能排,不仅为刘天华撑起了一把“防护伞”,更为他带来了“真金白银”。

刘天华的这笔账算下来,刨除土地租金,每亩地的种地成本少了近300元,粮食增产每亩地又多赚近400元。“这还只是小麦的节本增收账,如果再加上秋季的玉米、芝麻,这账就更漂亮了!”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022年起,我省在已经建成85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化”要求,启动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助力农田节本增收,让农户种粮更有奔头。

“现在耕地更好了、技术更高了,粮食高产了,我们增收了!”刘天华言语间充满了对高标准农田的赞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