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乡日报

张志健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青年大学生应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为己任,积极创新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高校作为向国家、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承、精神弘扬的重要使命,可从构建“共同体”、用好“活教材”、探索“新模式”方面入手,在家国情怀的传承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构建“共同体”,完善文化自信培育引领

在家国情怀的传承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离不开高校与家庭、社会的协同支持,在资源整合中形成“文化自信培育共同体”。一方面,高校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高校应明确自身在家国情怀传承中的重要职责,关注家庭、社会组织和机构等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的作用,申请家校共育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以家校共建、社区互动等形式组织家国情怀专题的文化传承活动,发挥文化育人作用。高校可在公益组织、社区居委会等组织机构中宣传家国情怀,结合时事热点、主旋律声音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更好地感知、欣赏和理解文化,培育其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家庭、社会组织应积极参加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发挥自身在家国情怀传承中的独特作用,自觉接受高校的引领,充分展现协同育人重要功能。例如,家庭成员应转变教育观念,站在大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为大学生营造轻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引领示范,以良好家风熏陶大学生,培育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

用好“活教材”,丰富文化自信培育内容

在家国情怀的传承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系统整合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精神价值等,并将其转换为育人资源丰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从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出发,集体备课、加强研究,在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过程中,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将文化自信培育广泛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强化大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高校各专业教师应积极落实课程思政,将家国情怀育人元素融入专业理论知识,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中激发大学生文化自信。例如,在体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导学过程中,教师可选用视频《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中的相关片段作为课堂导入,呈现戴敏佳带领乒乓球运动员在天津世锦赛绝地反击的故事,带领学生从运动员的坚韧不拔中感知奋斗精神,从运动员永不服输的精神中感悟向上的力量。时政新闻、红色文化、主旋律影视等蕴含丰富的家国情怀资源,专业教师可结合此类资源,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过程中完成文化自信培育。

探索“新模式”,创新文化自信培育形式

在家国情怀的传承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创新家国情怀的展现形式,以多元化的育人实践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大学生成为家国情怀的传承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首先,高校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真实情景体验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育人模式。依托新媒体平台,深化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高质量完成培育目标。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现历史场景、优秀事迹等,并将其融入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主题比赛等多元化实践活动中,为大学生提供感知历史、感悟家国情怀的途径。其次,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以研学交流、主题调研、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开展文化自信培育活动,创建“家国情怀”系列文化活动品牌,延伸文化自信培育实践范围,丰富提升文化自信培育整体水平。再次,高校可立足地方特色爱国情怀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设计爱国情怀研学课程、红色文创产品等,从人物事迹、历史场景等角度弘扬爱国情怀,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独特的精神内核,接受爱国情怀熏陶,赓续红色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

作者系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政工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