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鄉日報

張志健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是一種深層的文化心理密碼。作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中堅力量,青年大學生應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目標爲己任,積極創新傳承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個人綜合素養,爲民族復興貢獻力量。高校作爲向國家、社會輸送人才的主要陣地,肩負着文化傳承、精神弘揚的重要使命,可從構建“共同體”、用好“活教材”、探索“新模式”方面入手,在家國情懷的傳承中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高質量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構建“共同體”,完善文化自信培育引領

在家國情懷的傳承中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離不開高校與家庭、社會的協同支持,在資源整合中形成“文化自信培育共同體”。一方面,高校引領作用的充分發揮。高校應明確自身在家國情懷傳承中的重要職責,關注家庭、社會組織和機構等在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過程中的作用,申請家校共育官方微博、微信公衆號、短視頻賬號,以家校共建、社區互動等形式組織家國情懷專題的文化傳承活動,發揮文化育人作用。高校可在公益組織、社區居委會等組織機構中宣傳家國情懷,結合時事熱點、主旋律聲音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使大學生更好地感知、欣賞和理解文化,培育其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另一方面,家庭、社會組織應積極參加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發揮自身在家國情懷傳承中的獨特作用,自覺接受高校的引領,充分展現協同育人重要功能。例如,家庭成員應轉變教育觀念,站在大學生角度思考問題,爲大學生營造輕鬆平等的家庭氛圍,以身作則、引領示範,以良好家風薰陶大學生,培育大學生家庭責任意識。

用好“活教材”,豐富文化自信培育內容

在家國情懷的傳承中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需要系統整合家國情懷的基本內涵、精神價值等,並將其轉換爲育人資源豐富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內容。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從思政教育知識體系出發,集體備課、加強研究,在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過程中,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元素,將文化自信培育廣泛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強化大學生對國家、民族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在專業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高校各專業教師應積極落實課程思政,將家國情懷育人元素融入專業理論知識,在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中激發大學生文化自信。例如,在體育專業乒乓球課程導學過程中,教師可選用視頻《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中的相關片段作爲課堂導入,呈現戴敏佳帶領乒乓球運動員在天津世錦賽絕地反擊的故事,帶領學生從運動員的堅韌不拔中感知奮鬥精神,從運動員永不服輸的精神中感悟向上的力量。時政新聞、紅色文化、主旋律影視等蘊含豐富的家國情懷資源,專業教師可結合此類資源,在傳授專業理論知識過程中完成文化自信培育。

探索“新模式”,創新文化自信培育形式

在家國情懷的傳承中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需要創新家國情懷的展現形式,以多元化的育人實踐激發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促使大學生成爲家國情懷的傳承者、中華文化的傳播者。首先,高校教師可以藉助信息技術設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虛擬真實情景體驗式教學、問題導向式教學育人模式。依託新媒體平臺,深化文化自信培育過程中的師生互動,高質量完成培育目標。通過圖像、音頻、視頻等形式生動展現歷史場景、優秀事蹟等,並將其融入傳統節日主題活動、“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比賽等多元化實踐活動中,爲大學生提供感知歷史、感悟家國情懷的途徑。其次,高校應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以研學交流、主題調研、校園文化活動等形式開展文化自信培育活動,創建“家國情懷”系列文化活動品牌,延伸文化自信培育實踐範圍,豐富提升文化自信培育整體水平。再次,高校可立足地方特色愛國情懷文化資源,帶領學生設計愛國情懷研學課程、紅色文創產品等,從人物事蹟、歷史場景等角度弘揚愛國情懷,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知獨特的精神內核,接受愛國情懷薰陶,賡續紅色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

作者系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政工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