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低空經濟的先行者和乘風者,億航智能副總裁賀天星認爲,航空業新質生產力是新型智能化eVTOL產業和數字化先進空中交通。隨着億航智能成功集齊“三證”,載人eVTOL向商業化運營時代邁進,億航智能首先將在低空遊覽、城市觀光等場景應用eVTOL,2—3年打造低空通勤樣板城市。在賀天星看來,低空經濟是由各行業新技術集合而成的新型業態,在實現大規模量產後,低空經濟也將催生新消費,將新質生產力轉化爲經濟增長率。

載人空中交通是發展重點

在被問及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時,賀天星首先提出了“新技術”一詞。作爲一家城市空中交通科技企業的高管,賀天星引以爲傲的無疑是風口上的eVTOL。

eVTOL即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是一種安全可靠、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的創新性航空交通工具,具有對起降場地要求低,純電動零碳排放,兼顧高性能、高安全等特點。

目前,億航智能的EH216-S是全球唯一一款“三證”(生產許可證、型號合格證、標準適航證)齊全的載人eVTOL航空器,這款航空器也率先邁入規模化生產階段。

賀天星表示,在低空飛行領域,億航智能目前聚焦於無人駕駛的載人交通、物流運輸和行業應用三個方面。

在載人交通方面,賀天星介紹,億航智能的EH216-S主要面向城市內短途出行。億航智能還推出了面向跨城市出行的航空器,設計飛行距離可達到300公里。

針對中短途物流運輸,億航智能也推出了EH216-L(物流版)等航空器。在行業應用上還包括高層消防滅火、河道巡檢、醫療急救等方面。

“當然,我們最爲核心的關注點還是載人交通。”賀天星說道。

“未來的1—2年,我們首先會在低空遊覽、城市觀光和航線接駁等應用場景開展低空交通服務;伴隨着產業政策法規、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低空域的數字化管理網絡平臺的逐步完善,未來的3—5年內,我們將推出常態化的低空通勤服務。”

縮短地面通勤距離

站在新質生產力的角度,賀天星認爲,低空經濟是一個由新技術集合而成的全新業態。他肯定了低空經濟產業鏈對其他行業的拉動作用。“在航空器製造方面,低空飛行器大多爲電動類的航空器,必然會帶動新能源、電池儲能以及碳纖維等新材料行業的發展。”

當航空器投入運營後,無人駕駛運營管理系統的使用也會推動數字化等科技迭代更新。同時,低空經濟所需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對建築、建材等行業也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從新技術到新業態,低空經濟在這兩個“新”的支撐下,將催生出“新”消費。“這也是低空經濟乃至新質生產力最爲核心的內容。”賀天星說道。

賀天星認爲,未來低空經濟的普遍應用會改變智慧城市的管理規劃、大衆生活的場景和出行消費模式。

以租、購房需求爲例,賀天星表示,當下部分租、購房者更傾向通勤時間短、離市中心近的房子。低空飛行普及後,1小時的地面交通可能會被縮短到15分鐘,交通不再是限制條件,邊緣城區也會進入租、購房者考慮的範圍。一旦居住人羣規模增大,消費需求也會顯著增強,周邊產業也會隨之聚集,帶動城區發展建設。

賀天星表示,經濟增長的核心是大衆消費,只有低空交通出行新消費出現,新生產力才能轉化爲經濟增長率,低空經濟的產業價值才能完全顯現。

1套系統可管理成百上千臺無人駕駛eVTOL

賀天星表示,在各種場景應用中,無人駕駛eVTOL具有不少優點,例如降低成本、提升安全指標、綠色環保等。

對於無人駕駛eVTOL如何降低運營成本,賀天星表示,在景區等低空觀光區,諸如直升機等傳統的航空器每臺需要搭配1名駕駛員,駕駛員的成本高昂。而無人駕駛航空器在實際運營中並不需要駕駛員。

無人駕駛的模式主要依靠指揮調度系統,1套系統即可管理成百上千臺無人駕駛eVTOL。在未來,低空飛行將成爲一種常態化交通方式,一個城市中可能會有幾百臺eVTOL,如果通過人爲操作管理,需要大量人員付出極大精力,操作失誤的風險並不低。指揮調度系統可以實現集中化、程序化的管理,以此避免判斷失誤等人爲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提升運行管理的精準度和安全性。

賀天星也對無人駕駛eVTOL的安全係數抱有信心。他表示,億航智能在設計時秉持“全備份”的理念,其eVTOL有8周16個槳,採取動力分佈式部署,即便同時停轉3—5個槳,也不影響航空器的飛行。

配套設施仍需1—2年建設週期

期望之下,賀天星也始終正視行業面臨的挑戰。

賀天星表示,實現eVTOL的量產並沒有太大困難,低空經濟的主要挑戰是配套基礎設施和管理網絡尚不完善。

低空飛行需要地面配置對應的航站樓、充電站、消費區等。

賀天星表示,除了億航智能,未來還會有更多企業研發生產的航空器在低空空域飛行。就像地面交通有道路規劃、紅綠燈指示牌和交通法律法規限制,低空交通目前還缺少這樣的交通網絡和管理規定。相關政府部門需要考慮如何管控不同廠家和型號的eVTOL,進一步落實行業規章制度。

專業人才的缺乏也是挑戰之一。賀天星表示,低空經濟產業鏈各環節需要多種類型的專業人才,包括技術、運營、銷售、服務人才等,“人才的培養需要高校科研院所、社會機構和企業一起去推動”。

賀天星表示,低空經濟還屬於一個從起步到發展壯大的階段。“目前很多國內、國際企業還在進行eVTOL的設計研發和生產,他們還需要經過實驗試飛、適航審定等階段才能進行商業化運營,這個過程至少需要3—5年。而地面配套設施從建設、應用到普及也需要1—2年。”

不過,賀天星對中國的低空經濟發展信心十足。放眼全球低空經濟發展,中國在無人機應用、物流運輸方面發展飛速,億航智能的“三證”齊全也意味着中國低空經濟具備了在商業化運營的先發優勢。

“在衆多利好條件的加持之下,我國航空業或許能夠在低空經濟領域實現彎道超車。”賀天星說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