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将课堂“搬”到湖边

武汉开展多彩生态环境教育

华侨城小学学生介绍用塑料瓶和黏土制作的环保作品。

长江日报讯(通讯员金宪琦 刘婷婷 实习生李雨欣)“这是我用塑料瓶和黏土制作的环保作品——《海洋的呼唤》。我想告诉大家,保护海洋就是守护我们最美的地球!”武汉市华侨城小学六年级(4)班的刘乐希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她的创作初衷。

扫一扫植物仿真叶片上的二维码,就能欣赏到学生精心创作的“植物学报”;走进教学楼,凡·高、毕加索等大师名作都是同学们利用废旧材料创作出来的……在华侨城小学的各个角落,都留有学生们亲手打造美丽学习乐园的印迹。

“老师你看,湖面上有黑水鸡。”“老师,我的取水器里捞到了小虾。”……该校将毗邻校园的大美东湖作为校外生态课堂,将生态环境教育“搬”到湖边,让学生近距离了解东湖生态。

同时,该校精心打造“东湖生态文明教育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东湖”美丽生态搬回了校园。

5月11日,2024年“美境行动”项目启动暨国际生态学校项目交流会走进华侨城小学。来自全国的70余名生态环境教育从业者观摩了华侨城小学创建国际生态学校的经验。

据了解,华侨城小学定期开展“小湖长”巡湖、东湖生物大调查、笔记大自然、生态文明课本剧等生态环境教育活动,让孩子走进自然,沉浸式学习环境保护知识。

厚厚两本巡湖日记记录了华侨城小学巡湖队从2018年4月坚持至今的东湖水质检测结果。“我们每两周到东湖的子湖筲箕湖、华阳湖巡湖一次,提取水样并进行水质检测。我们主要检测氮和磷,这是反映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

城市就是学校,自然就是课堂。长江大保护,我们在行动。

汉阳区、蔡甸区、武汉经开区遴选的首批长江流域水质监测试点学校组织师生进行水样采集、测试、汇总分析,形成《“长江小卫士”长江流域水质监测年度校园报告》。

大兴路小学连续5年开展汉江水质及生态研学考察,行程达1万多公里,记录汉江水质监测数据552个,完成考察手记200余篇,撰写研究论文、调查报告5篇。

与华侨城小学类似,新洲区涨渡湖小学把学生带到涨渡湖湿地的“绿野仙踪”中,开讲“原生态”的生态课。

全国小学中第一个湿地生态教育馆在江汉区华中里小学诞生,100多种蜻蜓标本在洪山区第一小学让孩子们大开眼界,首个“零碳校园”在硚口区红旗村小学扎根……这些校园生态环境教育新绿标成为更多青少年见天地、见生命、见成长的生态“打卡地”。

另外,武汉充分利用院士资源,建立“院士专家进校园”机制,每年举办120余场科普活动。桂建芳院士以《水产养殖的中国智慧》为题,讲解长江水质保护与生态圈的关系,受到师生热烈欢迎。

与自然共荣共生,与江城共同成长。青少年生态环境实践活动已在武汉连续开展了20届,涌现出1万余名武汉市少年环保使者,46所中小学、幼儿园获得“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称号,创建省级绿色学校130所、市级绿色学校442所。这些举措对帮助青少年扣好生态环保的第一粒扣子、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值班电话:027-82662776

邮政信箱:湖北省武汉市A246邮政信箱

受理举报电话时间: 8:00 — 20: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