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太原日报

一座狐突庙 三代守护情

——记“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王世文 最近,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六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评选名单,王世文,太原市清徐县狐突庙文物保护员,是全省唯一入选者。王世文、狐突庙,都不太广为人知,不妨一探究竟。

狐突庙位于清徐县马峪乡西马峪村。马峪乡的葡萄享有盛誉,“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说的就是这里,清徐号称“中国葡乡”根在这里。葡萄栽培以山地为宜,西马峪村藏在山脚下,与晋祠、天龙山同属太原西山一脉。狐突庙,大名为“利应侯庙”,宋金始建,元代重修,明朝扩建,2006年5月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较于葡萄之甜、“国保”之贵,王世文显得淳朴木讷。倒是陪同在旁的老汉,精神矍铄,长眉飘逸,听到来者问询狐突庙,声音亮堂地说:“全国有不少,清徐保存最完好,早年间祈雨的时候,狐爷像到过古交狐偃山、交城,有些人不晓得,听到狐爷还以为是狐仙,完全弄错了。”旁边马峪乡文物管理员介绍,“这是王世文的父亲王中有,今年92岁,王世文接的就是老爷子的班。”

狐突是春秋晋国人,忠义名垂千古。老爷子兴致高昂地给来人讲古。晋献公后娶骊姬,骊姬生子岁数小却想继大位,先陷害长子申生,逼后来的晋文公重耳等兄弟们出逃。狐突的儿子随行于重耳,晋君命令狐突召回儿子,狐突答道“父教子贰,何以事君”,遂被杀害。后世奉狐氏父子为忠直典范,有不少地方立祠纪念。北宋时期,敕封狐突为“利应侯”,狐突就变成了掌管风调雨顺的神灵。

狐突庙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山门是一座乐台,高约1.5米,前台正中有石阶。“小时候老在台子上玩,可惜后来遭火灾烧塌了。”王世文介绍说,“中间的台阶是狐爷走的,求雨的时候抬着神像进出。”

前院有半个足球场大小,通铺青砖,王世文一边走,一边把砖缝里的草拔掉,“春秋扫落叶,冬天扫雪,天天打扫,到北京旅游看那些庙宇,都没有我们狐爷庙干净。”前院现存一座献殿,面阔7间,硬山顶琉璃剪边,额书“泽沛苍生”。殿内进深4间,顶部粗梁纵横,木石两种柱子支撑,极空旷。“以前,大队,就是村委会,在庙里办公,这里当粮仓用。”王中有指了指两侧墙壁,“这边是狐爷出宫行云布雨,这边是回宫云停雨歇,前面是历朝历代重修的石碑。”

过献殿,入中院。不大的小院,一株足有两三人合抱的古槐令人瞠目,挺拔参天、苍翠欲滴,离地半人高处钉着一块蓝色的古树铭牌,“树龄1000年”。“前些年,有一个侧枝干枯了,喊来工人不修,说这树像条蟠龙,枯的是龙抓,仔细一看还真有点那个意思。”王世文说起趣闻。中轴线间正殿三间,分为前后两室,外悬清光绪年间额书“三晋名臣”,内悬“功著晋邦”,后室为狐突夫妇寝宫,两侧有龙王、随员等彩塑。王世文介绍说:“上次文物调查,专家说这些神像跟晋祠侍女像可能是一批工匠塑的。”

巡游一圈出门,前院献殿前左侧,一间十几平方米的耳房,室内家具简陋,是王中有如今的住家。“村里大房子不住,老爷子一直就住这里,我每天过来巡查,捎带给父母送些粮菜,”王世文的营生是开馒头铺,“老爷子那会儿文保员一天一两块钱,现在提高了,一年也就3000多元,说是接班,实际是不想让老爷子再辛苦了,这岁数了还要自己爬房顶修瓦呢。”听到最后这句,老爷子一边接话,一边伸了伸胳膊腿,“我这身体没问题,主要是怕孩子们操心。”

从程序上说,王中有2005年才当上“文保员”,可从年轻的时候,他就义务守着这庙,无怨无悔;王世文2015年才接任,可年轻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帮忙,不取分文;第三代,“我儿子28岁,在城里开个摆件公司,可能是受家里影响,就喜欢传统文化”,1966年出生的王世文也悄悄给自己物色“接班人”。

“文物像老人,一个管不好,就出问题。”在王世文看来,守护狐突庙就像看护自己的长辈一样,清扫、复建、巡查,观察房顶有没有漏雨、壁画和彩塑是否保存完好……一点也不能疏忽。他说:“我喜欢在这工作,这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记者 史鹏程 文/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