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太原日報

一座狐突廟 三代守護情

——記“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王世文 最近,國家文物局公佈第六屆“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評選名單,王世文,太原市清徐縣狐突廟文物保護員,是全省唯一入選者。王世文、狐突廟,都不太廣爲人知,不妨一探究竟。

狐突廟位於清徐縣馬峪鄉西馬峪村。馬峪鄉的葡萄享有盛譽,“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說的就是這裏,清徐號稱“中國葡鄉”根在這裏。葡萄栽培以山地爲宜,西馬峪村藏在山腳下,與晉祠、天龍山同屬太原西山一脈。狐突廟,大名爲“利應侯廟”,宋金始建,元代重修,明朝擴建,2006年5月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較於葡萄之甜、“國保”之貴,王世文顯得淳樸木訥。倒是陪同在旁的老漢,精神矍鑠,長眉飄逸,聽到來者問詢狐突廟,聲音亮堂地說:“全國有不少,清徐保存最完好,早年間祈雨的時候,狐爺像到過古交狐偃山、交城,有些人不曉得,聽到狐爺還以爲是狐仙,完全弄錯了。”旁邊馬峪鄉文物管理員介紹,“這是王世文的父親王中有,今年92歲,王世文接的就是老爺子的班。”

狐突是春秋晉國人,忠義名垂千古。老爺子興致高昂地給來人講古。晉獻公後娶驪姬,驪姬生子歲數小卻想繼大位,先陷害長子申生,逼後來的晉文公重耳等兄弟們出逃。狐突的兒子隨行於重耳,晉君命令狐突召回兒子,狐突答道“父教子貳,何以事君”,遂被殺害。後世奉狐氏父子爲忠直典範,有不少地方立祠紀念。北宋時期,敕封狐突爲“利應侯”,狐突就變成了掌管風調雨順的神靈。

狐突廟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山門是一座樂臺,高約1.5米,前臺正中有石階。“小時候老在臺子上玩,可惜後來遭火災燒塌了。”王世文介紹說,“中間的臺階是狐爺走的,求雨的時候抬着神像進出。”

前院有半個足球場大小,通鋪青磚,王世文一邊走,一邊把磚縫裏的草拔掉,“春秋掃落葉,冬天掃雪,天天打掃,到北京旅遊看那些廟宇,都沒有我們狐爺廟乾淨。”前院現存一座獻殿,面闊7間,硬山頂琉璃剪邊,額書“澤沛蒼生”。殿內進深4間,頂部粗梁縱橫,木石兩種柱子支撐,極空曠。“以前,大隊,就是村委會,在廟裏辦公,這裏當糧倉用。”王中有指了指兩側牆壁,“這邊是狐爺出宮行雲布雨,這邊是回宮雲停雨歇,前面是歷朝歷代重修的石碑。”

過獻殿,入中院。不大的小院,一株足有兩三人合抱的古槐令人瞠目,挺拔參天、蒼翠欲滴,離地半人高處釘着一塊藍色的古樹銘牌,“樹齡1000年”。“前些年,有一個側枝幹枯了,喊來工人不修,說這樹像條蟠龍,枯的是龍抓,仔細一看還真有點那個意思。”王世文說起趣聞。中軸線間正殿三間,分爲前後兩室,外懸清光緒年間額書“三晉名臣”,內懸“功著晉邦”,後室爲狐突夫婦寢宮,兩側有龍王、隨員等彩塑。王世文介紹說:“上次文物調查,專家說這些神像跟晉祠侍女像可能是一批工匠塑的。”

巡遊一圈出門,前院獻殿前左側,一間十幾平方米的耳房,室內傢俱簡陋,是王中有如今的住家。“村裏大房子不住,老爺子一直就住這裏,我每天過來巡查,捎帶給父母送些糧菜,”王世文的營生是開饅頭鋪,“老爺子那會兒文保員一天一兩塊錢,現在提高了,一年也就3000多元,說是接班,實際是不想讓老爺子再辛苦了,這歲數了還要自己爬房頂修瓦呢。”聽到最後這句,老爺子一邊接話,一邊伸了伸胳膊腿,“我這身體沒問題,主要是怕孩子們操心。”

從程序上說,王中有2005年才當上“文保員”,可從年輕的時候,他就義務守着這廟,無怨無悔;王世文2015年才接任,可年輕的時候就跟着父親幫忙,不取分文;第三代,“我兒子28歲,在城裏開個擺件公司,可能是受家裏影響,就喜歡傳統文化”,1966年出生的王世文也悄悄給自己物色“接班人”。

“文物像老人,一個管不好,就出問題。”在王世文看來,守護狐突廟就像看護自己的長輩一樣,清掃、復建、巡查,觀察房頂有沒有漏雨、壁畫和彩塑是否保存完好……一點也不能疏忽。他說:“我喜歡在這工作,這是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

記者 史鵬程 文/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