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同志(1945年6月19日,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上,任弼时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史称“五大书记”),在毕生的奋斗中展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品德,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被形象地誉为“骆驼精神”,滋养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

贵州广播电视台、深圳市委宣传部出品的《党和人民的“骆驼”》,是第一部以任弼时为主角的广播剧。这部3集广播连续剧讲述了任弼时16岁投身革命,直到1950年去世的30年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艺术地再现了他刻苦坚韧、奋斗一生、奉献一生的光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有着骆驼一样性格的坚强战士的精神品格。

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作品“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该剧的成功,首先就在于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青年时代的任弼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积贫积弱而又腐朽黑暗的旧中国,他为了追求真理、改造中国的理想而投身革命,两次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进监狱,受尽各种酷刑,尤其是惨无人道的电刑,身体受到极大的损伤,40岁以后病痛缠身,都跟这两次坐牢有关系。两次坐牢所受的酷刑,都丝毫没有动摇任弼时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忠贞的理想信念,一个坚贞不屈的革命者形象基调由此奠定。第二集里,在艰难困苦的长征途中,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在贵州甘溪遭敌重创而身陷绝境,正身患疟疾而发着高烧的任弼时,坚持不坐担架,拄着一根木棍行军,还对战士们说:“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谁需要特殊照顾。”他处变不惊,镇定指挥,终于使部队脱困,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在黔东胜利会师。正是这长征路上的淬炼,使得一个为了自己认定的目标而坚忍不拔、负重前行的“骆驼”形象进一步丰满了。1936年7月,任弼时、贺龙等率红二、六军团与张国焘、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在川西甘孜会师。当时的张国焘仍在自封“主席”、分裂党中央,任弼时坚决而巧妙地与张国焘的分裂行径作斗争,终于迫使张国焘交出了党中央的密码本,让红二、六军团联系上了9个月前已胜利到达陕北的党中央。随后,他耐心地说服张国焘等,让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会合红一方面军。可以说,在中国革命的一个关键时刻,对促使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消弭纷争增进党内团结,任弼时功不可没。在第三集里,已成为“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因病到陕北钱家河休养,可他根本闲不住,带病坚持工作。他在钱家河周围30多个村子进行土地改革的调研,写出了长篇报告《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交给中央,经中央批准作为指导性文件印发全党,及时纠正了土改中“左”的错误,保证了土改工作健康稳定地推进。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生动诠释了任弼时“饿肚子饿不掉为群众服务的这颗心”这句名言的深刻内涵,朴实无华而震撼人心,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骆驼”的光辉形象跃然而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艺术的生命力,首先就在于以情动人,诚如歌德所说:“没有情感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罗丹更是直言:“艺术就是情感”。该剧的情感表达是到位的,将一些历史事件用任弼时个人的爱情、亲情等巧妙地进行情感化处理,这种人之常情使听众易于接受且深受感动。第一集开篇,任弼时在上海登船远赴莫斯科,开启他的革命生涯,未婚妻陈琮英来送行,二人深情告别。陈琮英为任弼时精心编织的两双毛袜子,寄托了无限的浓情厚意。几年后任弼时回国,与陈琮英在上海结婚,他拿出了一直保存着的那两双象征着爱情的毛袜子,对妻子说“爱情加上信仰,就可以永恒”。第二集里,1934年8月任弼时率红六军团退出湘赣根据地开始长征,因为纪律的规定,夫妻二人只能将三个月大的儿子送到老乡家去寄养。悲情的音乐声中,孩子正咿呀学语,老乡已等在门外,陈琮英最后一次给孩子喂了奶,终于忍不住痛哭起来。听到此处,听众的心已被深深触动,思想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一场催人泪下的情感戏,可以说是全剧的一个高潮。任弼时为革命公而忘私,带头遵守纪律,舍小家顾大家,这种崇高的精神品德,感染人,教育人,也激励人。1938年,党中央派任弼时到莫斯科共产国际去工作。一天晚上他正在埋头写报告,一个不幸的消息从延安传来:他母亲病逝了!忠孝难以两全,之前父亲去世时任弼时因为工作没能回乡奔丧,现在母亲病故,依然不能前往,真叫他肝肠寸断,忍不住放声大哭:“我真是大不孝啊!娘,儿子不孝啊,儿子给您磕头了!”男儿有泪不轻弹,一个革命者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任弼时哀伤的哭声,一定是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

广播剧被称为“看不见的戏”,是声音综合艺术,全凭声音总谱上的人声、音响、音乐来叙事、表情、达意。该剧的声音语言是娴熟而精致的。文学剧本首先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台词基础,语言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规定情境,准确、简练又生动形象。演员的演播也十分得当,尤其是演任弼时和陈琮英的配音演员,吐字归音精当,以声传意,声情并茂。方言的使用也是该剧的一个特色。在第三集,剧中的毛泽东说“湘普话”,周恩来说“津普话”,让人一听就识别了人物身份;陕北钱家沟的村干部们说的是陕北口音的普通话,听起来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混合录音、剪辑时,对一些声音的编排很有艺术性。比如第三集里任弼时因病不能参加开国大典,毛泽东、周恩来让其大女儿任远志代替出席这件事,以任远志、任弼时父女二人隔空“心灵对话”的方式来呈现:任远志说:“爸爸,您知道吗,开国大典就要开始了!”声音叠压,切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原声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下面接任弼时的声音:“我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这样的声音处理,可谓匠心独运,别具一格,极富艺术创造性。此外,原创主题歌《我爱的中国》也为该剧增色不少。主题歌旋律变奏之后贯穿始终,剧尾才完整地唱出来:“我爱的中国,你也深深地爱着我。你是我开花结果的辽阔,我是你不屈不挠的传说……”

在“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广播剧《党和人民的“骆驼”》创作录制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贵州广播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等播出。该剧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品质而成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精品力作,艺术地呈现了46岁英年早逝的任弼时伟大光荣的一生,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他为党为民坚韧负重、埋头苦干、奉献一切的“骆驼精神”——“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这是叶剑英元帅对任弼时的评价。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传诸后世,光耀千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