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五大書記”之一的任弼時同志(1945年6月19日,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第一次會議上,任弼時與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當選爲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史稱“五大書記”),在畢生的奮鬥中展現出來的崇高精神品德,爲全黨樹立了光輝典範,被形象地譽爲“駱駝精神”,滋養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

貴州廣播電視臺、深圳市委宣傳部出品的《黨和人民的“駱駝”》,是第一部以任弼時爲主角的廣播劇。這部3集廣播連續劇講述了任弼時16歲投身革命,直到1950年去世的30年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藝術地再現了他刻苦堅韌、奮鬥一生、奉獻一生的光輝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一個有着駱駝一樣性格的堅強戰士的精神品格。

恩格斯認爲,現實主義作品“除了細節的真實之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該劇的成功,首先就在於以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事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青年時代的任弼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國民黨統治下的積貧積弱而又腐朽黑暗的舊中國,他爲了追求真理、改造中國的理想而投身革命,兩次被國民黨反動派抓進監獄,受盡各種酷刑,尤其是慘無人道的電刑,身體受到極大的損傷,40歲以後病痛纏身,都跟這兩次坐牢有關係。兩次坐牢所受的酷刑,都絲毫沒有動搖任弼時堅定的革命意志和忠貞的理想信念,一個堅貞不屈的革命者形象基調由此奠定。第二集裏,在艱難困苦的長征途中,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的紅六軍團在貴州甘溪遭敵重創而身陷絕境,正身患瘧疾而發着高燒的任弼時,堅持不坐擔架,拄着一根木棍行軍,還對戰士們說:“我們共產黨人,沒有誰需要特殊照顧。”他處變不驚,鎮定指揮,終於使部隊脫困,與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在黔東勝利會師。正是這長征路上的淬鍊,使得一個爲了自己認定的目標而堅忍不拔、負重前行的“駱駝”形象進一步豐滿了。1936年7月,任弼時、賀龍等率紅二、六軍團與張國燾、徐向前的紅四方面軍在川西甘孜會師。當時的張國燾仍在自封“主席”、分裂黨中央,任弼時堅決而巧妙地與張國燾的分裂行徑作鬥爭,終於迫使張國燾交出了黨中央的密碼本,讓紅二、六軍團聯繫上了9個月前已勝利到達陝北的黨中央。隨後,他耐心地說服張國燾等,讓紅二、四方面軍共同北上會合紅一方面軍。可以說,在中國革命的一個關鍵時刻,對促使紅軍三大主力的會師、消弭紛爭增進黨內團結,任弼時功不可沒。在第三集裏,已成爲“五大書記”之一的任弼時因病到陝北錢家河休養,可他根本閒不住,帶病堅持工作。他在錢家河周圍30多個村子進行土地改革的調研,寫出了長篇報告《土地改革中的幾個問題》交給中央,經中央批准作爲指導性文件印發全黨,及時糾正了土改中“左”的錯誤,保證了土改工作健康穩定地推進。這一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事件,生動詮釋了任弼時“餓肚子餓不掉爲羣衆服務的這顆心”這句名言的深刻內涵,樸實無華而震撼人心,一個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駱駝”的光輝形象躍然而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藝術的生命力,首先就在於以情動人,誠如歌德所說:“沒有情感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藝術”,羅丹更是直言:“藝術就是情感”。該劇的情感表達是到位的,將一些歷史事件用任弼時個人的愛情、親情等巧妙地進行情感化處理,這種人之常情使聽衆易於接受且深受感動。第一集開篇,任弼時在上海登船遠赴莫斯科,開啓他的革命生涯,未婚妻陳琮英來送行,二人深情告別。陳琮英爲任弼時精心編織的兩雙毛襪子,寄託了無限的濃情厚意。幾年後任弼時回國,與陳琮英在上海結婚,他拿出了一直保存着的那兩雙象徵着愛情的毛襪子,對妻子說“愛情加上信仰,就可以永恆”。第二集裏,1934年8月任弼時率紅六軍團退出湘贛根據地開始長征,因爲紀律的規定,夫妻二人只能將三個月大的兒子送到老鄉家去寄養。悲情的音樂聲中,孩子正咿呀學語,老鄉已等在門外,陳琮英最後一次給孩子餵了奶,終於忍不住痛哭起來。聽到此處,聽衆的心已被深深觸動,思想情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一場催人淚下的情感戲,可以說是全劇的一個高潮。任弼時爲革命公而忘私,帶頭遵守紀律,舍小家顧大家,這種崇高的精神品德,感染人,教育人,也激勵人。1938年,黨中央派任弼時到莫斯科共產國際去工作。一天晚上他正在埋頭寫報告,一個不幸的消息從延安傳來:他母親病逝了!忠孝難以兩全,之前父親去世時任弼時因爲工作沒能回鄉奔喪,現在母親病故,依然不能前往,真叫他肝腸寸斷,忍不住放聲大哭:“我真是大不孝啊!娘,兒子不孝啊,兒子給您磕頭了!”男兒有淚不輕彈,一個革命者首先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任弼時哀傷的哭聲,一定是深深地打動了聽衆的。

廣播劇被稱爲“看不見的戲”,是聲音綜合藝術,全憑聲音總譜上的人聲、音響、音樂來敘事、表情、達意。該劇的聲音語言是嫺熟而精緻的。文學劇本首先提供了一個堅實的臺詞基礎,語言描寫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規定情境,準確、簡練又生動形象。演員的演播也十分得當,尤其是演任弼時和陳琮英的配音演員,吐字歸音精當,以聲傳意,聲情並茂。方言的使用也是該劇的一個特色。在第三集,劇中的毛澤東說“湘普話”,周恩來說“津普話”,讓人一聽就識別了人物身份;陝北錢家溝的村幹部們說的是陝北口音的普通話,聽起來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在混合錄音、剪輯時,對一些聲音的編排很有藝術性。比如第三集裏任弼時因病不能參加開國大典,毛澤東、周恩來讓其大女兒任遠志代替出席這件事,以任遠志、任弼時父女二人隔空“心靈對話”的方式來呈現:任遠志說:“爸爸,您知道嗎,開國大典就要開始了!”聲音疊壓,切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原聲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下面接任弼時的聲音:“我終於等到這一天了!”這樣的聲音處理,可謂匠心獨運,別具一格,極富藝術創造性。此外,原創主題歌《我愛的中國》也爲該劇增色不少。主題歌旋律變奏之後貫穿始終,劇尾才完整地唱出來:“我愛的中國,你也深深地愛着我。你是我開花結果的遼闊,我是你不屈不撓的傳說……”

在“紀念任弼時同志誕辰120週年”之際,廣播劇《黨和人民的“駱駝”》創作錄製並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貴州廣播電視臺、廣東廣播電視臺等播出。該劇以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三精”品質而成爲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精品力作,藝術地呈現了46歲英年早逝的任弼時偉大光榮的一生,生動形象地詮釋了他爲黨爲民堅韌負重、埋頭苦幹、奉獻一切的“駱駝精神”——“擔負着沉重的擔子,走着漫長的艱苦的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沒有個人的任何計較。”這是葉劍英元帥對任弼時的評價。這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傳諸後世,光耀千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