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工业报

专家 视点

董扬: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存在产能过剩 ■ 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近日,美国财长耶伦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再次谈及中国在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存在所谓 “产能过剩”,称 “美国会非常明确地针对战略领域进行投资补贴,但不希望中国向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提供大量补贴”。

5月15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电动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在其微信公众号公开发表文章,对 “产能过剩”这一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辨析,特别是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情况,提出了几点关键见解。

董扬认为,产能过剩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特别是在快速发展且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简单的 “过剩”标签并不准确,需要从市场规律、产业发展阶段、国际竞争格局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政府的角色在于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推动产业向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董扬表示,产能过剩这一看似负面的经济标签被赋予了新的视角,尤其是在探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时。董扬不仅驳斥了关于 “中国产能过剩”的片面论调,更深刻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冗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为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独特的洞察。

董扬指出,首先,产能冗余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的常态现象,它反映的是企业对市场需求波动的适应策略和对未来发展的前瞻布局。尤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面对年均增长率高达30%甚至更高的市场,保持较高的产能过剩不仅是对市场不确定性的缓冲,也是企业积极进取、抢占市场份额的必然选择。这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将产能过剩视为负面经济信号的看法,而是将其视为行业活力与创新潜力的体现。

其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并非简单依赖政府补贴,而是基于全行业的不懈努力、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以及民众对绿色出行的广泛支持。在全球范围内,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并不鲜见,中国在其中展现的高效执行力和持续创新能力才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这种竞争力的形成,恰恰证明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遵循的是市场经济规律,而非外界所误解的政府主导一切。

董扬认为,当前行业 “内卷”现象的解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理性的观察角度。他表示,这实际上是行业快速转型期间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而非政府或企业单方面可以避免的现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伴随着剧烈的市场洗牌,但正是这样的竞争促使产业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和社会整体。

董扬对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即从直接干预产能建设转向制定高标准、促进公平竞争,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新思路。这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性布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确保环境友好和可持续性,体现了中国在面对全球挑战时的责任与担当。

董扬的分析不仅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名,更揭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和应对产能冗余这一现象,以及政府如何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故事,不仅是产能与市场的博弈,更是创新、竞争与合作的交响曲,展现了中国经济转型与升级的强大动力和无限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