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工業報

專家 視點

董揚:新能源汽車產業不存在產能過剩 ■ 中國工業報記者 祁曉玲

近日,美國財長耶倫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再次談及中國在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領域存在所謂 “產能過剩”,稱 “美國會非常明確地針對戰略領域進行投資補貼,但不希望中國向產能嚴重過剩的企業提供大量補貼”。

5月15日,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中國電動車百人會副理事長董揚在其微信公衆號公開發表文章,對 “產能過剩”這一經濟現象進行了深入辨析,特別是針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情況,提出了幾點關鍵見解。

董揚認爲,產能過剩是一個複雜且多維度的問題,特別是在快速發展且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能源汽車領域,簡單的 “過剩”標籤並不準確,需要從市場規律、產業發展階段、國際競爭格局等多個角度綜合考慮。政府的角色在於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推動產業向更加可持續和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董揚表示,產能過剩這一看似負面的經濟標籤被賦予了新的視角,尤其是在探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時。董揚不僅駁斥了關於 “中國產能過剩”的片面論調,更深刻揭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產能冗餘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爲理解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國際競爭力提供了獨特的洞察。

董揚指出,首先,產能冗餘是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下的常態現象,它反映的是企業對市場需求波動的適應策略和對未來發展的前瞻佈局。尤其在新能源汽車行業,面對年均增長率高達30%甚至更高的市場,保持較高的產能過剩不僅是對市場不確定性的緩衝,也是企業積極進取、搶佔市場份額的必然選擇。這打破了傳統觀念中將產能過剩視爲負面經濟信號的看法,而是將其視爲行業活力與創新潛力的體現。

其次,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並非簡單依賴政府補貼,而是基於全行業的不懈努力、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以及民衆對綠色出行的廣泛支持。在全球範圍內,政府對新興產業的扶持並不鮮見,中國在其中展現的高效執行力和持續創新能力纔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這種競爭力的形成,恰恰證明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遵循的是市場經濟規律,而非外界所誤解的政府主導一切。

董揚認爲,當前行業 “內卷”現象的解釋,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加理性的觀察角度。他表示,這實際上是行業快速轉型期間市場競爭的自然結果,而非政府或企業單方面可以避免的現象。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會伴隨着劇烈的市場洗牌,但正是這樣的競爭促使產業不斷向前發展,最終受益的是消費者和社會整體。

董揚對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即從直接干預產能建設轉向制定高標準、促進公平競爭,爲政策制定提供了新思路。這不僅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更是對未來趨勢的前瞻性佈局。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確保環境友好和可持續性,體現了中國在面對全球挑戰時的責任與擔當。

董揚的分析不僅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名,更揭示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正確理解和應對產能冗餘這一現象,以及政府如何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積極作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故事,不僅是產能與市場的博弈,更是創新、競爭與合作的交響曲,展現了中國經濟轉型與升級的強大動力和無限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