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惠州观察评论员 罗锐

惠州与香港,这两座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同饮东江水,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一直以来文化商贸交流密切。抢抓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惠港“双向奔赴”、频密互动,持续深化拓展合作空间。

近日,惠州市委书记刘吉、市长温金荣先后率团前往香港,开展人才交流与商贸合作活动。正在惠州举行的2024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吸引了来自香港贸发局的调研组前来。

时间再往前,今年3月,惠州GoGBA港商服务站在惠州启用,服务港企港青来惠发展;去年12月,香港惠州社团联合总会千人回乡省亲活动在惠州举行;去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惠州)发展推广宣讲会在惠州举行……

锚定“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当前大湾区建设正持续向纵深推进。在此背景下,惠州与香港强化交流联系,共享机遇、共谋合作、共促发展。从惠港频密的互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座城市融合发展的三大关键点。

其一,坚定融深融湾,承接香港资源助力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打造新增长极,这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惠州的使命任务。融深融湾,这是惠州打造新增长极的“关键一招”,上述互动正是惠州融深融湾的具体措施。惠州在大湾区城市群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关键要把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香港是大湾区最国际化的城市,在金融、科技等领域拥有独特优势,还可以担当“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平台。

惠州与香港长期以来文化相通、经济相融,更应该在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强化合作、深度融合。惠州应该主动承接香港高端资源的辐射外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借助香港更好地联通国内国际市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助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其二,拓展合作空间,用香港创新要素为惠州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月召开的中共惠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六项重点措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创新,是以“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在科技创新领域,与香港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相比,惠州仍有不小的差距。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近期惠州组团去香港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有助于破解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要素相对缺乏的问题。此次惠州牵手香港理工大学,共建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有利于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惠州落地孵化、实现产业化,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此外,惠州还在香港设立了惠州(香港)人才工作站等。除了直接引进人才到惠州,还可以采取柔性合作服务。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打造,惠港两地在创新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等方面合作前景广阔。

其三,巩固经贸合作,推动优势互补产业互嵌,开展全链条合作。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惠港两地经贸合作之密切:惠州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6万家、约占全市外资企业比重78%;实际利用港资累计211亿美元、约占全市利用外资比重59%。近日在香港举行的惠州市投资环境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14宗项目集中签约,计划投资总额37.95亿元,并达成100亿元产业基金合作项目。

惠港两地要继续巩固经贸合作,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推动优势互补、产业互嵌,探索“香港研发+惠州转化”“香港产品+惠州应用”等产业化模式,开展全链条合作,助力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众多知名香港企业扎根惠州、投资惠州,港资企业与城市共成长,成为推动惠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惠州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保障力度,吸引更多香港企业和人才到惠州投资创业。

潮涌大湾区,新动能澎湃!更加频密的交流互动,更加深入的合作对接,期待惠州与香港携手同行,共同写下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美好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