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方日報

南方日報惠州觀察評論員 羅銳

惠州與香港,這兩座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同飲東江水,地緣相近、人緣相親,一直以來文化商貿交流密切。搶抓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惠港“雙向奔赴”、頻密互動,持續深化拓展合作空間。

近日,惠州市委書記劉吉、市長溫金榮先後率團前往香港,開展人才交流與商貿合作活動。正在惠州舉行的2024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吸引了來自香港貿發局的調研組前來。

時間再往前,今年3月,惠州GoGBA港商服務站在惠州啓用,服務港企港青來惠發展;去年12月,香港惠州社團聯合總會千人回鄉省親活動在惠州舉行;去年10月,粵港澳大灣區(惠州)發展推廣宣講會在惠州舉行……

錨定“一點兩地”全新定位,當前大灣區建設正持續向縱深推進。在此背景下,惠州與香港強化交流聯繫,共享機遇、共謀合作、共促發展。從惠港頻密的互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座城市融合發展的三大關鍵點。

其一,堅定融深融灣,承接香港資源助力惠州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打造新增長極,這是省委、省政府賦予惠州的使命任務。融深融灣,這是惠州打造新增長極的“關鍵一招”,上述互動正是惠州融深融灣的具體措施。惠州在大灣區城市羣中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關鍵要把優勢轉化爲發展新動能。香港是大灣區最國際化的城市,在金融、科技等領域擁有獨特優勢,還可以擔當“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平臺。

惠州與香港長期以來文化相通、經濟相融,更應該在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強化合作、深度融合。惠州應該主動承接香港高端資源的輻射外溢,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同時藉助香港更好地聯通國內國際市場,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經濟內生動力,助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其二,拓展合作空間,用香港創新要素爲惠州新質生產力發展賦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上月召開的中共惠州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了六項重點措施。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是創新,是以“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在科技創新領域,與香港深圳等大灣區核心城市相比,惠州仍有不小的差距。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近期惠州組團去香港開展招才引智活動,有助於破解高層次人才等創新要素相對缺乏的問題。此次惠州牽手香港理工大學,共建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有利於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在惠州落地孵化、實現產業化,培養卓越工程師和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此外,惠州還在香港設立了惠州(香港)人才工作站等。除了直接引進人才到惠州,還可以採取柔性合作服務。當前,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打造,惠港兩地在創新資源共享、人才交流等方面合作前景廣闊。

其三,鞏固經貿合作,推動優勢互補產業互嵌,開展全鏈條合作。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惠港兩地經貿合作之密切:惠州累計註冊港資企業1.16萬家、約佔全市外資企業比重78%;實際利用港資累計211億美元、約佔全市利用外資比重59%。近日在香港舉行的惠州市投資環境推介會暨項目簽約儀式上,14宗項目集中籤約,計劃投資總額37.95億元,並達成100億元產業基金合作項目。

惠港兩地要繼續鞏固經貿合作,根據產業發展實際,推動優勢互補、產業互嵌,探索“香港研發+惠州轉化”“香港產品+惠州應用”等產業化模式,開展全鏈條合作,助力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衆多知名香港企業紮根惠州、投資惠州,港資企業與城市共成長,成爲推動惠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惠州要繼續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保障力度,吸引更多香港企業和人才到惠州投資創業。

潮湧大灣區,新動能澎湃!更加頻密的交流互動,更加深入的合作對接,期待惠州與香港攜手同行,共同寫下大灣區融合發展的美好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