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镜炜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创造出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心血,是艺术家的灵魂呐喊,夹杂着艺术家想要抒发的情感、对事物的看法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等因素。艺术作品流向大众,常引起人们的共鸣,启发思考,有认同有批判,带来许多声音与反思。艺术常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但变质污染的食粮对人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艺术家应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素养,使其所创造的艺术品对社会大众有正反馈。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本人品质的一个呈现,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而艺术家是这个主体中的一个部分,艺术作品直观地表达了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情感和价值观,借助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域和时代的艺术家对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命感是人对社会、时代的一种感知和认同,艺术家一旦有了这样的情愫,其作品中就会显露和表达出这种情感,从而对人民起到教化和感染的作用。古今中外,艺术家层出不穷,其手下的艺术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每件艺术作品都饱含着艺术家的心血,抒发着他们的精神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由此可见,一位艺术家的历史使命感对于艺术创作是十分重要的,其作品会对人民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艺术家的思想素质常常受到其身处时代的影响,作品也具有较为显著的时代特点。

在我看来,艺术创作内容的抽象与具象,其本质便是艺术家自身情感和其内在思想的呈现,有些人的心思相对游离,内心对世界的感知比较模糊,难以用具体事物进行表现,所以通过艺术创作展示出来的画面就会相对偏抽象化。这是艺术家内心对于世界感知的转化,从内心的概念转向实体的画面,本身就已经经过过滤或转化。一个相对无形的存在在画布上进行呈现,即使被称为抽象化作品,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具象化的表现,就好比在进行写生创作的时候,对于写生对象,艺术家会将写生的形象经过自身感知,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进行表现,最终呈现到画布上。艺术家对于写生对象的表现经历了两次转化,首先是观察写生对象,在当时的环境下画家的情感发生变化,这一过程就是画家内心进行的第一次转化,而画家通过画笔、画布等媒介,将自己内心中的画面进行可视化呈现,这是第二次转化。在通常情况下,画家最终呈现出的画面会带有随机性,因为从艺术家内心构建出画面到进行可视化创作这个过程中会发生随机性变化,这个过程就好比传话游戏,一句话经过几个人的传递,最终形成的话语可能和初始话语存在偏差,这也是艺术比较吸引人的地方。

而对于笼统的具象与抽象概念,我认为本质上与艺术家本身脱离不了关系,艺术家对于世界的感知,将之呈现于画面上,画面相对具象化,代表了艺术家内心的画面比较具象清晰,所以艺术家将之可视化之后便形成了一幅相对具象化的艺术作品,反之,艺术创作偏向于抽象化,则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内心的画面呈现相对而言难以在媒介上进行表现。这便是我认为的笼统意义上的具象与抽象概念。

艺术创作承载着艺术家的思想,以及艺术家对于世界、对于周边环境的感知,通过自身的独特性、自身情感经历的调配,最终在艺术家内心形成了一个画面,再通过画笔等媒介将之可视化,艺术创作是满载着艺术家情感的,艺术作品流向社会的同时,也进行了第三次转化,便是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社会大众形成共鸣,艺术创作所饱含的信息传向社会大众,在他们心中,经过他们的思想、社会环境、自身经验经历的灌注,在内心形成了自己有所感悟的画面。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对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艺术作品直观地表达了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情感和价值观,是艺术家的情感最直观的体现,借助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域和时代的艺术家对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艺术家把想要传达给民众的思想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对一个时代的人民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体现了艺术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艺术家应该提高自身修养、端正视野,承担起社会责任,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利用艺术创作的形式进行传播与输出,给予群众精神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