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鏡煒

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的形式,創造出藝術作品,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的心血,是藝術家的靈魂吶喊,夾雜着藝術家想要抒發的情感、對事物的看法以及價值觀、世界觀等因素。藝術作品流向大衆,常引起人們的共鳴,啓發思考,有認同有批判,帶來許多聲音與反思。藝術常成爲人們的精神食糧,但變質污染的食糧對人造成的傷害是不可忽視的,因此,藝術家應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爲素養,使其所創造的藝術品對社會大衆有正反饋。

藝術作品是藝術家本人品質的一個呈現,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而藝術家是這個主體中的一個部分,藝術作品直觀地表達了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情感和價值觀,藉助藝術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域和時代的藝術家對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命感是人對社會、時代的一種感知和認同,藝術家一旦有了這樣的情愫,其作品中就會顯露和表達出這種情感,從而對人民起到教化和感染的作用。古今中外,藝術家層出不窮,其手下的藝術作品更是數不勝數,每件藝術作品都飽含着藝術家的心血,抒發着他們的精神內涵,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由此可見,一位藝術家的歷史使命感對於藝術創作是十分重要的,其作品會對人民精神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可否認的是,藝術家的思想素質常常受到其身處時代的影響,作品也具有較爲顯著的時代特點。

在我看來,藝術創作內容的抽象與具象,其本質便是藝術家自身情感和其內在思想的呈現,有些人的心思相對遊離,內心對世界的感知比較模糊,難以用具體事物進行表現,所以通過藝術創作展示出來的畫面就會相對偏抽象化。這是藝術家內心對於世界感知的轉化,從內心的概念轉向實體的畫面,本身就已經經過過濾或轉化。一個相對無形的存在在畫布上進行呈現,即使被稱爲抽象化作品,在我看來也是一種具象化的表現,就好比在進行寫生創作的時候,對於寫生對象,藝術家會將寫生的形象經過自身感知,通過一定的藝術手法進行表現,最終呈現到畫布上。藝術家對於寫生對象的表現經歷了兩次轉化,首先是觀察寫生對象,在當時的環境下畫家的情感發生變化,這一過程就是畫家內心進行的第一次轉化,而畫家通過畫筆、畫布等媒介,將自己內心中的畫面進行可視化呈現,這是第二次轉化。在通常情況下,畫家最終呈現出的畫面會帶有隨機性,因爲從藝術家內心構建出畫面到進行可視化創作這個過程中會發生隨機性變化,這個過程就好比傳話遊戲,一句話經過幾個人的傳遞,最終形成的話語可能和初始話語存在偏差,這也是藝術比較吸引人的地方。

而對於籠統的具象與抽象概念,我認爲本質上與藝術家本身脫離不了關係,藝術家對於世界的感知,將之呈現於畫面上,畫面相對具象化,代表了藝術家內心的畫面比較具象清晰,所以藝術家將之可視化之後便形成了一幅相對具象化的藝術作品,反之,藝術創作偏向於抽象化,則是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內心的畫面呈現相對而言難以在媒介上進行表現。這便是我認爲的籠統意義上的具象與抽象概念。

藝術創作承載着藝術家的思想,以及藝術家對於世界、對於周邊環境的感知,通過自身的獨特性、自身情感經歷的調配,最終在藝術家內心形成了一個畫面,再通過畫筆等媒介將之可視化,藝術創作是滿載着藝術家情感的,藝術作品流向社會的同時,也進行了第三次轉化,便是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與社會大衆形成共鳴,藝術創作所飽含的信息傳向社會大衆,在他們心中,經過他們的思想、社會環境、自身經驗經歷的灌注,在內心形成了自己有所感悟的畫面。

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對於社會的發展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藝術作品直觀地表達了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情感和價值觀,是藝術家的情感最直觀的體現,藉助藝術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域和時代的藝術家對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藝術家把想要傳達給民衆的思想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對一個時代的人民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體現了藝術家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因此,藝術家應該提高自身修養、端正視野,承擔起社會責任,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利用藝術創作的形式進行傳播與輸出,給予羣衆精神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