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本报记者 赵新秋 石军

“都是可怜人,我希望他们能有个归宿。”初见王海卫,他坐着轮椅面带笑容,正在他创办的互助土族自治县爱巢残疾人托养院中和其他残疾人一起唱着歌。

“在我看来,不逃避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人人都可以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这是王海卫常提的一句话。

命运关闭了一扇窗,也必将为你打开一道门。回忆起从前的经历,王海卫禁不住红了眼眶。

1981年,王海卫出生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先天肢体二级残疾的他,也为父母增添了一份忧愁:今后怎么办?怎么养活自己?这对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小时候的王海卫,在同伴们的唏嘘声中度过了他特殊的童年时光。王海卫却立志要干出一份事业,让家人都过上好日子。他先后自学裁缝、手机维修等技能,用自己的双手在家门口找到谋生出路。

2009年,王海卫遇到了他的妻子何占芳。“身体残疾不重要,他不甘于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感动了我。”何占芳说。

2010年,为不给家里增加负担,王海卫向互助县残联寻求帮助。在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王海卫被录用到互助县威远镇西街残疾人之家做一名专职委员,虽然月工资只有1500元,但他十分高兴。在残疾人之家工作的近3年时间里,王海卫更加了解了各类残疾人的需求,也深深明白扶助残疾人就业是多么重要,王海卫的性格也越来越开朗。他热情周到的服务,也为自己日后创业积累了人脉。

2015年,在得知国家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开办非营利性福利机构之后,王海卫与妻子何占芳决定将自家房屋拆除,筹资开办了一家残疾人托养院——互助县爱巢残疾人托养院。

从此,他们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起早贪黑,夫妻俩用真诚赢来了微笑,用汗水换来了回报。

“我十分感谢我的妻子多年来的帮助与支持。刚开始创办的时候,我们托养院仅有9人。”王海卫说,为残疾人做饭、照顾起居、换洗床单和衣服都是何占芳一人。现在,托养院有寄宿制托养50人,日间照料22人,工作人员7名,其中护理人员2名,均受过专业残疾人护理培训,具有一定的护理水平。

如今,这所残疾人托养院,宿舍生活用具齐全,均设有暖气,宿舍均配置两张床位,方便入住残疾人生活起居;活动室配有电子琴、象棋、自动麻将桌、卡拉OK、电视机、影碟机等;厨房干净整洁、消毒及时,严格保证了残疾人的饮食卫生安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海卫用他的“慧眼”,也用他的胆识,为自己的别样人生作出了新的定义。

王海卫经常说,他的成功不仅仅靠自己和妻子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2018年,在县残联的帮助下, 王海卫作为负责人,依托政府为残疾人购买的居家安养服务项目,组织人员在威远镇附近为相关残疾人提供无偿服务,并对外有偿服务,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王海卫带领、鼓励残疾人朋友,用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

十年时间,王海卫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残疾人扶贫助残好政策带来的实惠。

有人一生迟疑从不行动,而王海卫从不抱怨,只想扼住命运的喉咙。能吃苦,肯奋斗,有担当,似一叶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如一株小树在万木前迎来春光。在阴霾中,他的行动给困难残疾人带来了希望和曙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