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海東日報

□本報記者 趙新秋 石軍

“都是可憐人,我希望他們能有個歸宿。”初見王海衛,他坐着輪椅面帶笑容,正在他創辦的互助土族自治縣愛巢殘疾人託養院中和其他殘疾人一起唱着歌。

“在我看來,不逃避現實,勇於承擔責任,人人都可以成爲主宰命運的強者。”這是王海衛常提的一句話。

命運關閉了一扇窗,也必將爲你打開一道門。回憶起從前的經歷,王海衛禁不住紅了眼眶。

1981年,王海衛出生於互助土族自治縣臺子鄉,先天肢體二級殘疾的他,也爲父母增添了一份憂愁:今後怎麼辦?怎麼養活自己?這對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無異於雪上加霜。小時候的王海衛,在同伴們的唏噓聲中度過了他特殊的童年時光。王海衛卻立志要幹出一份事業,讓家人都過上好日子。他先後自學裁縫、手機維修等技能,用自己的雙手在家門口找到謀生出路。

2009年,王海衛遇到了他的妻子何佔芳。“身體殘疾不重要,他不甘於向命運低頭的精神感動了我。”何佔芳說。

2010年,爲不給家裏增加負擔,王海衛向互助縣殘聯尋求幫助。在相關部門的關心幫助下,王海衛被錄用到互助縣威遠鎮西街殘疾人之家做一名專職委員,雖然月工資只有1500元,但他十分高興。在殘疾人之家工作的近3年時間裏,王海衛更加了解了各類殘疾人的需求,也深深明白扶助殘疾人就業是多麼重要,王海衛的性格也越來越開朗。他熱情周到的服務,也爲自己日後創業積累了人脈。

2015年,在得知國家政策鼓勵社會力量開辦非營利性福利機構之後,王海衛與妻子何佔芳決定將自家房屋拆除,籌資開辦了一家殘疾人託養院——互助縣愛巢殘疾人託養院。

從此,他們走上了自主創業的道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起早貪黑,夫妻倆用真誠贏來了微笑,用汗水換來了回報。

“我十分感謝我的妻子多年來的幫助與支持。剛開始創辦的時候,我們託養院僅有9人。”王海衛說,爲殘疾人做飯、照顧起居、換洗牀單和衣服都是何佔芳一人。現在,託養院有寄宿制託養50人,日間照料22人,工作人員7名,其中護理人員2名,均受過專業殘疾人護理培訓,具有一定的護理水平。

如今,這所殘疾人託養院,宿舍生活用具齊全,均設有暖氣,宿舍均配置兩張牀位,方便入住殘疾人生活起居;活動室配有電子琴、象棋、自動麻將桌、卡拉OK、電視機、影碟機等;廚房乾淨整潔、消毒及時,嚴格保證了殘疾人的飲食衛生安全。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王海衛用他的“慧眼”,也用他的膽識,爲自己的別樣人生作出了新的定義。

王海衛經常說,他的成功不僅僅靠自己和妻子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各級黨委政府對殘疾人事業的高度重視。2018年,在縣殘聯的幫助下, 王海衛作爲負責人,依託政府爲殘疾人購買的居家安養服務項目,組織人員在威遠鎮附近爲相關殘疾人提供無償服務,並對外有償服務,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王海衛帶領、鼓勵殘疾人朋友,用自己的雙手自食其力。

十年時間,王海衛深切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對殘疾人扶貧助殘好政策帶來的實惠。

有人一生遲疑從不行動,而王海衛從不抱怨,只想扼住命運的喉嚨。能喫苦,肯奮鬥,有擔當,似一葉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如一株小樹在萬木前迎來春光。在陰霾中,他的行動給困難殘疾人帶來了希望和曙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