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昭通日報

記者 毛利濤 實習記者 馬 麗 文/圖

近日的巧家縣小河鎮,氣溫已經達到30℃,牛欄江水碧綠,靜靜地流淌,彷彿專爲降暑而流。而我們今天要去採訪的主人公楊秀理,居住於小河鎮木廠村。

記者一行乘車從巧家小河集鎮出發,沿着盤山公路而行。儘管公路兩旁景色宜人,但大家都沒有觀景的心情,只因坡大彎急,40分鐘的車程,一直專注於路途的顛簸。

在一間靜逸的小屋前,房屋背後的櫻桃即將成熟,紅彤彤地掛在樹梢,一位慈祥的老人安靜地坐在門口,沐浴着陽光,享受着夏日遠離城市喧囂的祥和寧靜。他,就是今天我們的採訪對象——楊秀理。

“老人家,我說話您能聽得見不?身體還好不好?”

“身體沒問題,只是聽力不太好。”

1937年出生的楊秀理,經歷過新舊社會兩個時代的變遷,特別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他的父親是一名“土中醫”,經過多年的探索,總結出了一些治病偏方。從小耳濡目染,父親也喜歡他的好學勁,將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於是,他接過父親的藥箱,繼續爲羣衆看病。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資極度匱乏,羣衆的生產生活都困難,村民生病大都上門來請他出診。據楊秀理回憶,當時紙廠小組的村民劉益權患了瘧疾,拉得幾乎虛脫,他的家人上門找楊秀理詢問了症狀,便收拾起藥箱跟着上門去看病,給劉益權配了藥,並守着劉益權的家人熬好給他服下,經過3天的醫治,病情終於好轉。楊秀理囑咐要繼續按時服藥,纔回到家中。

營盤小組的張營發兩兄弟相依爲命。一次,張營發患病,弟弟束手無策,便上門找到了楊秀理,請他上門診療,但又沒錢。楊秀理初步瞭解病情後,便收拾起藥箱,步行1個多小時到張營發家中,經望聞問切後配了藥,並親手熬藥給張營發服用,經一天3次服用後,楊秀理才摸黑回家,第二天又上門幫其把脈配藥,連續3天,終於將張營發的病治好了。

……

一件件往事,在楊秀理的腦海裏浮現,他望着遠方,眼神中流露出堅定。

“我就是從父親那兒學到了一些單方,主要醫治傷風感冒、瘧疾、肺炎等常見病。” 楊秀理說,牛欄江兩岸的山頭溝邊,都留下了他採藥的足跡。考慮到自己採藥也沒有花什麼成本,大家都很困難,也沒有收取過什麼費用。

1971年,他被小河公社(現小河鎮)聘請爲“赤腳醫生”,經過培訓後,他慢慢地接觸到了西醫。每次從縣城開會回來,他都會帶回一些西藥,但數量極其有限,一個背篼就能揹回來了。由於當時公路只通到山腳的六合,需要再揹回家裏給病人治病。很多時候都是他的兒子楊洪光下山去背,楊洪光指着遙遠的山腳說:“從家中順着陡坡的小路下去,接到父親要兩個小時,回來爬坡要三四個小時。”

在經濟落後,醫療、交通不便的年代,作爲一名 “赤腳醫生”,他揹着藥箱走村入戶,承擔起了全村人的醫療工作。

“他的藥箱還在嗎?”“他的藥箱在家裏放着。”長子楊洪光從家中將藥箱端了出來。

這是一個長約30釐米,寬約20釐米,高約25釐米的小木箱,雖然沒有刷過漆,但棱角已磨損,箱面上可以看出經歷過的歲月痕跡。

一次,村民於文喜(已去世)患上了大葉性肺炎,在縣、鄉兩級醫院治療了差不多一個月,感覺好點了就回家療養,哪知過了幾天病症又重了。他的家人找到了楊秀理,楊秀理看完病歷後,根據經驗,配了幾服中藥,一個月後,於文喜病情基本痊癒,他的家人十分感激楊秀理。

楊秀理說:“爲鄉親們消除病痛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楊秀理就是揹着這個藥箱,走遍了木廠村的12個村民小組,每一戶村民的家中都有過他上門接種疫苗、治病救人的足跡。

1996年,楊秀理因爲年老體弱,離開了他心愛的“赤腳醫生”崗位。他的二兒子楊洪文接過了守護村民健康的重擔,經過培訓,在村衛生室當村醫,接續楊秀理的夢想服務羣衆。楊秀理經常告誡楊洪文,醫生的本職是治病救人,要心中裝着羣衆,服務好羣衆。

雖然年齡大了,回家養老的楊秀理主動宣講起國家政策,他還主動清掃路邊的垃圾、清除沿路雜草,用實際行動帶領村民共同營造乾淨整潔的人居環境。

楊秀理幾十年如一日,從青絲到白髮,用雙腳丈量着村落,用執着守護着村民的健康,將人生的美好年華奉獻在了救人於危難的行醫路上,在村民心中留下了永恆的溫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