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昭通日报

记者 毛利涛 实习记者 马 丽 文/图

近日的巧家县小河镇,气温已经达到30℃,牛栏江水碧绿,静静地流淌,仿佛专为降暑而流。而我们今天要去采访的主人公杨秀理,居住于小河镇木厂村。

记者一行乘车从巧家小河集镇出发,沿着盘山公路而行。尽管公路两旁景色宜人,但大家都没有观景的心情,只因坡大弯急,40分钟的车程,一直专注于路途的颠簸。

在一间静逸的小屋前,房屋背后的樱桃即将成熟,红彤彤地挂在树梢,一位慈祥的老人安静地坐在门口,沐浴着阳光,享受着夏日远离城市喧嚣的祥和宁静。他,就是今天我们的采访对象——杨秀理。

“老人家,我说话您能听得见不?身体还好不好?”

“身体没问题,只是听力不太好。”

1937年出生的杨秀理,经历过新旧社会两个时代的变迁,特别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他的父亲是一名“土中医”,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治病偏方。从小耳濡目染,父亲也喜欢他的好学劲,将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于是,他接过父亲的药箱,继续为群众看病。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困难,村民生病大都上门来请他出诊。据杨秀理回忆,当时纸厂小组的村民刘益权患了疟疾,拉得几乎虚脱,他的家人上门找杨秀理询问了症状,便收拾起药箱跟着上门去看病,给刘益权配了药,并守着刘益权的家人熬好给他服下,经过3天的医治,病情终于好转。杨秀理嘱咐要继续按时服药,才回到家中。

营盘小组的张营发两兄弟相依为命。一次,张营发患病,弟弟束手无策,便上门找到了杨秀理,请他上门诊疗,但又没钱。杨秀理初步了解病情后,便收拾起药箱,步行1个多小时到张营发家中,经望闻问切后配了药,并亲手熬药给张营发服用,经一天3次服用后,杨秀理才摸黑回家,第二天又上门帮其把脉配药,连续3天,终于将张营发的病治好了。

……

一件件往事,在杨秀理的脑海里浮现,他望着远方,眼神中流露出坚定。

“我就是从父亲那儿学到了一些单方,主要医治伤风感冒、疟疾、肺炎等常见病。” 杨秀理说,牛栏江两岸的山头沟边,都留下了他采药的足迹。考虑到自己采药也没有花什么成本,大家都很困难,也没有收取过什么费用。

1971年,他被小河公社(现小河镇)聘请为“赤脚医生”,经过培训后,他慢慢地接触到了西医。每次从县城开会回来,他都会带回一些西药,但数量极其有限,一个背篼就能背回来了。由于当时公路只通到山脚的六合,需要再背回家里给病人治病。很多时候都是他的儿子杨洪光下山去背,杨洪光指着遥远的山脚说:“从家中顺着陡坡的小路下去,接到父亲要两个小时,回来爬坡要三四个小时。”

在经济落后,医疗、交通不便的年代,作为一名 “赤脚医生”,他背着药箱走村入户,承担起了全村人的医疗工作。

“他的药箱还在吗?”“他的药箱在家里放着。”长子杨洪光从家中将药箱端了出来。

这是一个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高约25厘米的小木箱,虽然没有刷过漆,但棱角已磨损,箱面上可以看出经历过的岁月痕迹。

一次,村民于文喜(已去世)患上了大叶性肺炎,在县、乡两级医院治疗了差不多一个月,感觉好点了就回家疗养,哪知过了几天病症又重了。他的家人找到了杨秀理,杨秀理看完病历后,根据经验,配了几服中药,一个月后,于文喜病情基本痊愈,他的家人十分感激杨秀理。

杨秀理说:“为乡亲们消除病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杨秀理就是背着这个药箱,走遍了木厂村的12个村民小组,每一户村民的家中都有过他上门接种疫苗、治病救人的足迹。

1996年,杨秀理因为年老体弱,离开了他心爱的“赤脚医生”岗位。他的二儿子杨洪文接过了守护村民健康的重担,经过培训,在村卫生室当村医,接续杨秀理的梦想服务群众。杨秀理经常告诫杨洪文,医生的本职是治病救人,要心中装着群众,服务好群众。

虽然年龄大了,回家养老的杨秀理主动宣讲起国家政策,他还主动清扫路边的垃圾、清除沿路杂草,用实际行动带领村民共同营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杨秀理几十年如一日,从青丝到白发,用双脚丈量着村落,用执着守护着村民的健康,将人生的美好年华奉献在了救人于危难的行医路上,在村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温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