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

骨折后,骨科医生会根据病人情况,给予石膏固定、手术等治疗方式。然而,有些骨折者同时还患有其他疾病需要服药。殊不知,有些药物服用不当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不利于骨折的愈合。今天,就为您盘点那些骨折后需要谨慎服用的几类药物。

解热镇痛类药物

有些骨折后的病人感到骨折部位疼痛或者牙齿、软组织疼痛,发热等,就会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尽管消炎痛、阿司匹林、扶他林等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能起到止痛作用,但是前列腺素的合成受抑制不利于骨折断端血管的再生。

因此,此类药物长期服用会造成骨折愈合延迟,甚至会导致骨不连。

部分抗生素

四环素类药物可永久性地结合到人体内的骨骼等钙化组织中,使骨骼生长速度变慢,并可引起儿童骨骺及干骺端的骨小梁变形、断裂,甚至可导致局部的微细骨折。

因此,骨折患者(尤其是儿童骨折患者)应慎用四环素类药物。另外,在骨折愈合中,骨痂首先生成软骨,而后形成新骨。但是,喹诺酮类会对软骨的发育造成影响,由此而延长软骨的成熟过程,骨折病人也要谨慎服用。

皮质激素类药物

强的松、地塞米松等皮质激素类药物会直接影响骨骼的生长及损伤后的修复。

在骨折愈合初期,如使用上述药物将使骨折断端的血肿吸收缓慢。血管再生、骨化等受到抑制,还可诱发血肿感染。

抗凝类药物

肝素、双香豆素、溶栓酶类等抗凝类药物可减少凝血活酶的浓度,使骨折端的纤维蛋白合成减少、血钙水平降低,并可阻止骨基质钙化沉积,从而延缓骨折愈合的速度。

钙剂

有些病人骨折后想到要马上补充钙剂,指望骨头尽快愈合。其实,骨折后至少三周内不宜补钙。

这是因为骨折后三周内(有人到六周内)人体的钙质不参与骨折端修复。三周后局部红肿才逐渐消退,体内开始分泌钙质并形成骨痂,使骨折端逐渐愈合。

另外,骨折后骨质被破坏,人体的游离钙增加并处于高钙状态。如果盲目服用钙剂,反会使体内血钙增加,甲状旁腺素受到抑制。三周后,骨骼愈合需要钙质时,过低的甲状旁腺素使体内血钙降低,骨折断端没有充足的钙质补充,影响骨折愈合。

因此,骨折三周内不需要补充任何钙剂。如果要补钙,也应等去除石膏后,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同时注意多晒太阳促进钙质吸收。

事实上,骨折后真正需要补充的是蛋白质,因为骨折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蛋白质消耗过多,易造成体内蛋白质失衡。

文/邬时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