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

骨折後,骨科醫生會根據病人情況,給予石膏固定、手術等治療方式。然而,有些骨折者同時還患有其他疾病需要服藥。殊不知,有些藥物服用不當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不利於骨折的癒合。今天,就爲您盤點那些骨折後需要謹慎服用的幾類藥物。

解熱鎮痛類藥物

有些骨折後的病人感到骨折部位疼痛或者牙齒、軟組織疼痛,發熱等,就會使用解熱鎮痛類藥物。儘管消炎痛、阿司匹林、扶他林等藥物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能起到止痛作用,但是前列腺素的合成受抑制不利於骨折斷端血管的再生。

因此,此類藥物長期服用會造成骨折癒合延遲,甚至會導致骨不連。

部分抗生素

四環素類藥物可永久性地結合到人體內的骨骼等鈣化組織中,使骨骼生長速度變慢,並可引起兒童骨骺及幹骺端的骨小梁變形、斷裂,甚至可導致局部的微細骨折。

因此,骨折患者(尤其是兒童骨折患者)應慎用四環素類藥物。另外,在骨折癒合中,骨痂首先生成軟骨,而後形成新骨。但是,喹諾酮類會對軟骨的發育造成影響,由此而延長軟骨的成熟過程,骨折病人也要謹慎服用。

皮質激素類藥物

強的松、地塞米松等皮質激素類藥物會直接影響骨骼的生長及損傷後的修復。

在骨折癒合初期,如使用上述藥物將使骨折斷端的血腫吸收緩慢。血管再生、骨化等受到抑制,還可誘發血腫感染。

抗凝類藥物

肝素、雙香豆素、溶栓酶類等抗凝類藥物可減少凝血活酶的濃度,使骨折端的纖維蛋白合成減少、血鈣水平降低,並可阻止骨基質鈣化沉積,從而延緩骨折癒合的速度。

鈣劑

有些病人骨折後想到要馬上補充鈣劑,指望骨頭儘快癒合。其實,骨折後至少三週內不宜補鈣。

這是因爲骨折後三週內(有人到六週內)人體的鈣質不參與骨折端修復。三週後局部紅腫才逐漸消退,體內開始分泌鈣質並形成骨痂,使骨折端逐漸癒合。

另外,骨折後骨質被破壞,人體的遊離鈣增加並處於高鈣狀態。如果盲目服用鈣劑,反會使體內血鈣增加,甲狀旁腺素受到抑制。三週後,骨骼癒合需要鈣質時,過低的甲狀旁腺素使體內血鈣降低,骨折斷端沒有充足的鈣質補充,影響骨折癒合。

因此,骨折三週內不需要補充任何鈣劑。如果要補鈣,也應等去除石膏後,在醫生指導下適量補充,同時注意多曬太陽促進鈣質吸收。

事實上,骨折後真正需要補充的是蛋白質,因爲骨折後機體處於高代謝狀態,蛋白質消耗過多,易造成體內蛋白質失衡。

文/鄔時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