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民族日报

关于爱的诉说

◇曹丽娟

爱,单从字面上理解,它是一种强烈的,积极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它代表对人或事物有深刻的喜爱。

爱,也是一种主动给予或自觉期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但在现实生活中,爱,还需要一种方式,一种合理的表达。一种信任和放手。

我小时候,总感觉我的父母爱操心,对我做得什么都不放心,信不过,什么事情都要来掺和过问。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担心我年纪小没经验,做不好事情。但我当时始终认为这是他们爱操闲心的瞎毛病。后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直到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继承了父母这种爱操心的毛病,大到孩子的婚姻、家庭、事业,小到吃什么,穿什么,今天干了什么,都沐浴在我的爱的阳光雨露中。直到后来和一位小辈同事谈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这位小同事,是外地考来的女大学生,远离父母,独自一人来这里工作,我无意中总是母爱泛滥,照顾有加。时间一久,她也是一有时间就来我办公室小坐,拉拉家常,对我也是无话不谈。有次她又来我办公室,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我悄悄问她,是不是想家了,她偏着头想了想说,“想,也不想。”我不解地问她,你到底是想,还是不想。她笑了笑说,不想是假,但又不愿意长时间地和他们在一起。她看我不解地望着她,就往我跟前靠了靠说,只要和父母在一起,我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和平日里那个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的我截然不同的人。一见到父母,我的心理机制就像一个遇到强光就立刻关闭的壳类动物一样,自动把自己调到一种白痴,很蔫很封闭的状态,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说,就等着爸妈安排我吃什么,穿什么,干什么。上学的时候还好些,考完试等通知的这段时间,我简直是度日如年,沉默和无为成了我逃避被评判,被贬低的方式,成了我向他们打出的白旗。如果我随心所欲地说话,打扮,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后果会是无休止的争吵,两败俱伤。个性,我所欲也,和睦,亦我所欲也,个性与和睦不可兼得。看着他们日渐衰老的面容,我只能取和睦而舍个性。比如今天早上,我刚起床和妈妈视频,看我还盖薄被子,她就反复要求我立即换上厚被子,外加一条毛毯。我说不冷,真的不冷,冷了我自己会换的,可是不论我怎么说,她都不放心,这不一天都打了好几个电话,搞得我干什么都静不下心来。我完全想象得到她在电话那头的嘀嘀咕咕:这丫头,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好歹,给她操心,她还嫌烦……

当然,这不是说我不爱父母,事实上,这些都是“爱”惹的祸,如果我把那种千缠百绕的责任、义务、感情统称为爱的话,如果他们不爱我,大约也不会无孔不入地关心我的衣食住行,如果我不爱他们,也不会在乎他们的满意不满意、开不开心。我不得不承认,我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但内心里,多少次我都暗暗希望父母不那么“爱”我,能在兢兢业业爱我的同时,打个盹,偷个懒,走点神,这样我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在他们的视线之外,自由自在地奔跑。

小同事的这些话,不禁让我想到,爱这个东西,在技术上多么复杂的事情,它就像开车或烹饪一样,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安全运行,才能符合口味。人们习惯于歌颂爱,赞美爱,仿佛只要有了爱,这个世界会充满阳光。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恰恰是爱引起的。爱这种情感,一旦横冲直撞起来,一意孤行起来,结果往往鸡犬不宁。爱这种情感,和恨,悲伤,嫉妒,愤怒一样危险,需要小心疏导,合理表达。爱,也不仅仅是一个多少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