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洪力‍‍‍‍‍

编辑丨承承‍‍

《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出台,将有效化解锂电池产业链多个环节阶段性产能过剩问题,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5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和《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简称为《征求意见稿》)。其中关于“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表述引发行业关注。 

受利多政策刺激,5月9日,新能源板块掀起涨停潮,天力锂能、金杨股份、合纵科技20CM涨停,天宏锂电、翔丰华、当升科技涨超11%,Wind锂电池指数单日也大涨超4%。拉长时间线看,锂电行业正处景气修复期,截至5月15日,东方财富锂电池板块指数近20日上涨2.07%,近60日上涨超20%。 

加速落后产能出清

近年来,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中国锂电产业也快速扩张,资本的涌入让锂电产业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无论是材料端,还是在动力电池端,均被阶段性产能过剩问题困扰。 

此次《征求意见稿》从产业布局和项目设立、生产经营和工艺水平、产品性能等几大方面给出了指导意见和具体建议,推动锂电池行业产能向高端、优质转变。《征求意见稿》中“产业布局和项目设立”部分提到: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生产经营和工艺水平”部分则提到:锂电池企业应具有锂电池行业相关产品的独立生产、销售和服务能力;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3%。 

同时,《征求意见稿》还提出,鼓励企业取得省级以上独立研发机构、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或高新技术企业资质;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工厂;鼓励企业自建或参与联合建设中试平台;主要产品具有技术发明专利;申报时上一年度实际产量不低于同年实际产能的50%。 

“锂电行业的高端产能并不过剩,低端重复产能需要加速出清。”真锂研究院院长墨柯表示,申报时上一年度实际产量不低于同年实际产能的50%,意味着准入门槛在提高,同时,企业需要增加研发投入,推动锂电池技术的创新,这意味着一些落后产能将加速淘汰。 

经济学家余丰慧表示,此次政策对锂电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尤其是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有助于行业整体技术进步。其次,通过限制盲目扩产,鼓励高质量发展,有助于避免行业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提升行业集中度。对锂电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那些拥有核心技术、高效生产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将更受市场青睐。 

东莞证券分析师黄秀瑜也表示,在当前锂电池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工信部对行业规范条件进行修订,引导技术创新、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健康发展。将加快落后产能出清,防止低价无序竞争,有利于拥有技术优势和优质产能的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和盈利修复。修订稿注重产品质量和低碳环保,为企业出海做积极铺垫,有利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整体利好头部企业。 

多个“跨界”项目按下暂停键

在锂价格维持高位的时候,整个锂电产业链成为资本投资的热土,也吸引众多企业跨界掘金,但随着锂电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资本的投资热情也逐步退却,今年以来,有多家企业暂缓或终止锂电项目,对待扩产态度愈发谨慎。 

主要从事显示器业务的宝明科技在4月29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拟终止原计划投资高达62亿元的复合铜箔(锂电负极集流体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宝明科技表示,由于投资规划发生变化,为避免项目资源投入的浪费,决定终止该投资项目。 

华软科技在4月26日公告终止了总投资4.5亿元的两个电解液添加剂项目。华软科技表示,受市场行情、投资环境及行政审批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公司决定终止年产12000吨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项目和年产6000吨氟代碳酸乙烯酯(FEC)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项目。 

此外,食品企业黑芝麻也暂缓相关锂电项目。4月19日,有投资者针对黑芝麻公司的储能锂电项目已经远超预计建成时间进行提问,黑芝麻方面回复称:“鉴于2023年下半年起新能源电池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与公司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假设条件产生了重大差异,据此公司密切观察外部条件变化冷静面对市场重大变局,不冒进推进,暂缓项目建设。 

除了上述案例,去年以来,取消或终止锂电项目的企业也不在少数,譬如:中元股份中止投向年产20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建设项目的定增计划;协鑫能科可转债方案调整后删除了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尚太科技里城道基地停产;新宙邦终止建设珠海新宙邦电子化学品项目;等等。 

余丰慧表示,多家上市公司终止或暂缓新项目建设,反映出锂电行业正经历调整期,市场需求增速放缓,企业开始理性评估投资风险。这说明行业内部正从过去的快速扩张转向精细化管理和优化现有产能,同时也反映出市场对锂电未来需求增长的预期有所调整。 

康庄资产基金经理裘伯元表示,市场的力量正在倒逼它们停止扩产,促进产能出清。这个市场的产能短期来看确实是供过于求,特别是低端产能方面,但长远来看,优质产能还是远远不足的。 

一季度材料企业业绩触底

反转在即?

在投资热度减弱、锂电项目暂缓或终止的现阶段,处于产业链中上游的材料端企业也难逃锂电行业周期性影响,今年一季度业绩出现“变脸”。 

以“锂业双雄”天齐锂业赣锋锂业为例,2024年一季度净利润均由盈转亏。2024年一季度,天齐锂业实现营业收入25.85亿元,同比下滑77.42%;净利润亏损38.97亿元,同比下滑179.93%。同期,赣锋锂业实现营业收入50.58亿元,同比下降46.41%;净利润亏损4.39亿元,同比下滑118.31%。 

此外,负极材料企业贝特瑞、璞泰来的业绩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据Wind统计,19家A股锂矿板块上市公司中,有15家在2024年一季度出现营收增长率下滑,14家出现归母净利增长率下降,分别占比78%和73%。 

从原因看,首先是价格因素。赣锋锂业表示,锂产品及锂电池市场波动影响,导致本期销售价格下跌。盐湖股份表示,整体来看,市场供需出现阶段性错配,价格呈现出逐步下行趋势。这导致下游需求端在采购时表现出谨慎态度,主要以消化库存、控制跌价损失风险为主。 

不难发现,锂电中上游产业链的企业基本上走向了亏损的节点,面对当前行业局势,锂矿企业、材料企业又该如何缓解发展压力呢? 

“真正的牛股不是因为暴利,而是因为规模。”裘伯元认为,现阶段,锂矿企业要大力布局勘探,开采,冶炼,把自己融合到整个产业链中去,向产业链要价值,向科技创新要价值,向极致效率要价值。锂矿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锂是可以重复回收使用的材料,这是锂和原油根本不同的一点,全球锂矿的需求量,不会无限制地扩大。最后,锂矿企业和铝矿企业会长得一模一样,它们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企业净利率都会趋同,走向社会的基本盈利水平,锂矿企业要关注能源领域革命性技术的出现,例如氢燃料电池、可控核聚变、固态电池等都可能改变行业的格局。 

自2022年12月以来,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相比峰值接近60万元/吨的价格,目前已降至10万元/吨左右,降幅约八成。不少人士认为行业反转的契机已经具备,那么,锂电行业触底反转的拐点真的来了吗? 

华夏基金基金经理李彦表示,经过深入调研发现,锂电行业目前处于底部反转阶段,部分龙头公司产能利用率高达80%至100%,基本面明确好转。 

嘉实全球创新龙头股票型QDII基金经理熊昱洲也表示,基于目前的节点,从库存周期、需求新场景,以及供给端边际变化等因素结合下来,行业反转的契机已经具备,产业链开始逐步出现部分品种价格上涨和恢复也是一个侧面的验证。“目前,锂电无疑是处在周期低点低估值(主要以PB、PS等衡量)的状态,随着基本面改善和盈利上行的信号逐步增强,依然期待板块的后市表现。” 

在余丰慧看来,当前碳酸锂价格的大幅下跌,更多体现为供需关系调整后的价格回调。是否为行业反转,还需观察后续供需平衡状况、全球经济复苏情况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增长态势。“短期内这可能被视为反弹,但长远看,若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则行业有望进入更加健康稳定的增长周期。” 

裘伯元表示,目前碳酸锂的价格以及整个产业链各环节产品的价格都在底部阶段,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依然继续快速增长,行业景气反转是可确定的。 

(本文已刊发于5月18日《证券市场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作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