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温州都市报

“做官”和“隐居”究竟哪个好?

——范成大《钓台》今读

作者简介: 郑杰,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等发表论文十余篇。辅导学生发表和获奖作文百余篇。努力做一个爱阅读、爱思考、爱写作的“三爱”老师,并培养“三爱”学生。

古诗今读

栏目简介:面向高中学生和家长,接地气地解读高中教材和高考真题中的古诗,解读突出独创性、文学性和实用性,为高中学生学习古诗提供参考。

南宋范成大《钓台》诗如下:

山林朝市两尘埃,邂逅人生有往来。

各向此心安处住,钓台无意压云台。

杭州市高三二模出了这首诗,要求理解其情感。参考答案所说:“范诗写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认为归隐与入世没有高下之判。”换句话说,只要心安,做官和隐居一样好。这个答案严格遵从诗歌的字面意思,准确得无懈可击。但在阅卷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两种参考答案之外的典型回答:一是“诗人倾向于隐居,但对做官表示理解”,另一是“诗人倾向于做官,但对隐居表示理解”。这引发了我对一些诗歌鉴赏“字面含义”与“深层含义”的似乎过于隐微的思考。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从山林到朝市或从朝市到山林的路上,都充满着尘埃(有些地方给出的译文是“山林和朝市就像两颗尘埃”,令人费解),人生总是难免在山林和朝市之间来来去去走上几回(邂逅:不期而遇)。只要人人心安理得,那么山林中隐居也好,朝市上做官也罢,都是很好的选择,毕竟“钓台无意压云台”嘛。

根据上述理解,作者似乎是很公允、通达的人物,对做官和隐居持不偏不倚的态度。但如果结合一点说话、写诗的语境进去,这点“意思”就值得商榷了。

我们从“钓台无意压云台”说起。范成大说“钓台无意压云台”,显然是一首“翻案诗”,前提是他看到了在读书人中普遍存在一种以为“钓台压云台”(隐居好于做官)的现象。这方面的始祖有很多。远的有孔子弟子闵子骞,有人请他做官,他坚决推辞:“快替我回绝了。如果敢再派人来,我一定要逃到汶上去了。”《庄子》里记载许由听到尧“让天下给他”的话,马上到河边洗耳朵,因为耳朵听到这句话就仿佛受到了“污染”。东晋陶渊明辞了小官不做,回到家里种田,还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然,还有比陶渊明稍早一些的东汉严子陵。光武帝刘秀请他去做官,他也是坚决推辞,说:“读书人各有本事,何必都强迫去做官?”从此在富春江一带垂钓。(桐庐境内至今还有严子陵钓台,山水较好,门票颇贵)后世诗人对严子陵这种高风亮节的品格赞美得不得了,其中尤以范仲淹的句子著名:“名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范成大写《钓台》诗,来一句“各向此心安处住,钓台无意压云台”,难免就有“拉偏架”的嫌疑,即表面上是公允客观的,实际上是为“云台”/从政说话的。他不好意思明说人应当去从政,不应当去隐居——这样容易触犯众怒?而说只要心安,从政、隐居都是好的,委婉表达对从政的认可。因为隐居的好已经被古今写钓台的文人墨客们写尽了,不少他这一个;但在“钓台”写从政好的,他还是独一家。因此,假如可以的话,学生答“诗人倾向于隐居,但对做官表示理解”,我不会给分;而答“诗人倾向于做官,但对隐居表示理解”,我仍会给分,并且给满分。

我上述的理解结合了写诗的语境,挖掘了文字深层的意蕴,考试是很难考到这一层面的。但是这样的探讨,对于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涵是很有助益的。诗歌教学总是难以深入,除了诗歌本身难解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也是表面化,甚至是符号化的。本文不以探讨教学为主,我就打住了。

学生听了我的解读,似乎也有点疑惑。于是,我给学生打了一个比方,譬如两个学生,甲同学学习很好,但性格不佳(这点较少人知道);乙同学学习较差,但人品很好(这点也较少人知道)。外班的老师和家长们众口一词地向我夸甲同学,批评乙同学。而我作为班主任,却说:“甲乙同学其实都有各自的优点。他们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欣赏。”你说,在甲乙两同学之间,班主任“实际”更欣赏谁、偏爱谁?班主任这种“话术”,表面上谁都不得罪,滴水不漏,但已经巧妙地寓了自己的“褒贬”。

亲爱的读者,请你说说:学生能听懂我的比方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