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溫州都市報

“做官”和“隱居”究竟哪個好?

——范成大《釣臺》今讀

作者簡介: 鄭傑,杭州高級中學錢塘學校教師。在《中學語文教學》《語文學習》等發表論文十餘篇。輔導學生髮表和獲獎作文百餘篇。努力做一個愛閱讀、愛思考、愛寫作的“三愛”老師,並培養“三愛”學生。

古詩今讀

欄目簡介:面向高中學生和家長,接地氣地解讀高中教材和高考真題中的古詩,解讀突出獨創性、文學性和實用性,爲高中學生學習古詩提供參考。

南宋范成大《釣臺》詩如下:

山林朝市兩塵埃,邂逅人生有往來。

各向此心安處住,釣臺無意壓雲臺。

杭州市高三二模出了這首詩,要求理解其情感。參考答案所說:“範詩寫尊重自己內心的選擇,認爲歸隱與入世沒有高下之判。”換句話說,只要心安,做官和隱居一樣好。這個答案嚴格遵從詩歌的字面意思,準確得無懈可擊。但在閱卷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有兩種參考答案之外的典型回答:一是“詩人傾向於隱居,但對做官表示理解”,另一是“詩人傾向於做官,但對隱居表示理解”。這引發了我對一些詩歌鑑賞“字面含義”與“深層含義”的似乎過於隱微的思考。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從山林到朝市或從朝市到山林的路上,都充滿着塵埃(有些地方給出的譯文是“山林和朝市就像兩顆塵埃”,令人費解),人生總是難免在山林和朝市之間來來去去走上幾回(邂逅:不期而遇)。只要人人心安理得,那麼山林中隱居也好,朝市上做官也罷,都是很好的選擇,畢竟“釣臺無意壓雲臺”嘛。

根據上述理解,作者似乎是很公允、通達的人物,對做官和隱居持不偏不倚的態度。但如果結合一點說話、寫詩的語境進去,這點“意思”就值得商榷了。

我們從“釣臺無意壓雲臺”說起。范成大說“釣臺無意壓雲臺”,顯然是一首“翻案詩”,前提是他看到了在讀書人中普遍存在一種以爲“釣臺壓雲臺”(隱居好於做官)的現象。這方面的始祖有很多。遠的有孔子弟子閔子騫,有人請他做官,他堅決推辭:“快替我回絕了。如果敢再派人來,我一定要逃到汶上去了。”《莊子》裏記載許由聽到堯“讓天下給他”的話,馬上到河邊洗耳朵,因爲耳朵聽到這句話就彷彿受到了“污染”。東晉陶淵明辭了小官不做,回到家裏種田,還說“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當然,還有比陶淵明稍早一些的東漢嚴子陵。光武帝劉秀請他去做官,他也是堅決推辭,說:“讀書人各有本事,何必都強迫去做官?”從此在富春江一帶垂釣。(桐廬境內至今還有嚴子陵釣臺,山水較好,門票頗貴)後世詩人對嚴子陵這種高風亮節的品格讚美得不得了,其中尤以范仲淹的句子著名:“名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范成大寫《釣臺》詩,來一句“各向此心安處住,釣臺無意壓雲臺”,難免就有“拉偏架”的嫌疑,即表面上是公允客觀的,實際上是爲“雲臺”/從政說話的。他不好意思明說人應當去從政,不應當去隱居——這樣容易觸犯衆怒?而說只要心安,從政、隱居都是好的,委婉表達對從政的認可。因爲隱居的好已經被古今寫釣臺的文人墨客們寫盡了,不少他這一個;但在“釣臺”寫從政好的,他還是獨一家。因此,假如可以的話,學生答“詩人傾向於隱居,但對做官表示理解”,我不會給分;而答“詩人傾向於做官,但對隱居表示理解”,我仍會給分,並且給滿分。

我上述的理解結合了寫詩的語境,挖掘了文字深層的意蘊,考試是很難考到這一層面的。但是這樣的探討,對於學生深刻理解詩歌內涵是很有助益的。詩歌教學總是難以深入,除了詩歌本身難解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的教學很多時候也是表面化,甚至是符號化的。本文不以探討教學爲主,我就打住了。

學生聽了我的解讀,似乎也有點疑惑。於是,我給學生打了一個比方,譬如兩個學生,甲同學學習很好,但性格不佳(這點較少人知道);乙同學學習較差,但人品很好(這點也較少人知道)。外班的老師和家長們衆口一詞地向我誇甲同學,批評乙同學。而我作爲班主任,卻說:“甲乙同學其實都有各自的優點。他們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去欣賞。”你說,在甲乙兩同學之間,班主任“實際”更欣賞誰、偏愛誰?班主任這種“話術”,表面上誰都不得罪,滴水不漏,但已經巧妙地寓了自己的“褒貶”。

親愛的讀者,請你說說:學生能聽懂我的比方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