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窦皓

9岁那年,因为一次意外,倪敏成被迫截肢。从不言弃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专业的残疾人运动员。就在近日,笔者又一次见到了倪大哥。身为杭州余杭一家科技企业产品体验官的他,穿戴智能仿生手,现场挥毫写了幅书法作品。展卷细瞧,纸上是苍劲有力的五个大字——“让可能发生”。

没有电线的连接,也不用头戴设备,仅凭倪大哥大脑的活动,智能仿生手便可以采集手臂上微弱的神经电信号,精确控制每根手指的运动,做到“手随心动”。原来,答案藏在这里:科技正在让可能发生。

今年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这次的主题是“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从电子导盲犬便捷视障人士出行,到智能仿生腿助力残疾人自然行走……一大批科技产品,为残障人士开启了新生活。喜欢打篮球的残疾小伙周键和笔者说,他用的智能仿生手,能根据他的想法来活动。除了在运动场挥汗如雨,他现在还培养了弹琴的新爱好。

从科研机构到高科技企业,多样的科技产品持续在市场上亮相。残疾人融入社会,便利的社会公共环境同样重要。科技助力之下,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让残障人士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享受各类公共服务。

笔者在杭州市钱塘区行政服务中心采访时注意到,这里除了配有常规的老花镜,还安装了“电子助视器”。这个相当于“智能放大镜”的设备,能够将放在摄像头下的申报材料等纸质件放大字体、变换颜色、调节对比度,同时还支持文本转语音功能。此外,行政服务中心还配备了无障碍智能导航、24小时实时在线手语翻译、读屏电脑、语音文字转换电话等智能化无障碍服务功能。

如今,不少视障人士也可以使用微信。部分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也进行了无障碍升级。科技进步便利残疾人个人生活,暖心服务正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日益完善的无障碍社会环境,渴望更好融入社会的残障人士,同样在期待多元化就业。

一位视障人士小郭曾和笔者说,虽然自己进入了大学,但能学习的专业非常有限,大部分同学毕业后还是选择从事按摩工作。也有不止一位受访者说,自己因为意外致残,曾经意志消沉,不知道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其实,在做好无障碍支持的基础上,发现并放大残障人士身上的优势,他们中的很多人可以和健全人一样,在多元的工作岗位上,绽放人生精彩。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搭建的培训平台,让残障人士的就业渠道持续拓宽。前文中的小郭,便利用政府搭建的线上就业培训平台,足不出户掌握了专业技能,并借助盲文、电脑和听书机,成为了一名有声书的演播者。科技的进步加上自身的努力,让小郭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当然,让残障人士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也需要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对残疾人的帮扶,不应当局限于慈善捐赠,更要给他们融入社会提供平台和岗位。很多时候,科技已经帮助残障人士跨越了鸿沟,接下来我们需要更多地提供给他们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