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竇皓

9歲那年,因爲一次意外,倪敏成被迫截肢。從不言棄的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爲了專業的殘疾人運動員。就在近日,筆者又一次見到了倪大哥。身爲杭州餘杭一家科技企業產品體驗官的他,穿戴智能仿生手,現場揮毫寫了幅書法作品。展卷細瞧,紙上是蒼勁有力的五個大字——“讓可能發生”。

沒有電線的連接,也不用頭戴設備,僅憑倪大哥大腦的活動,智能仿生手便可以採集手臂上微弱的神經電信號,精確控制每根手指的運動,做到“手隨心動”。原來,答案藏在這裏:科技正在讓可能發生。

今年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這次的主題是“科技助殘,共享美好生活”。從電子導盲犬便捷視障人士出行,到智能仿生腿助力殘疾人自然行走……一大批科技產品,爲殘障人士開啓了新生活。喜歡打籃球的殘疾小夥周鍵和筆者說,他用的智能仿生手,能根據他的想法來活動。除了在運動場揮汗如雨,他現在還培養了彈琴的新愛好。

從科研機構到高科技企業,多樣的科技產品持續在市場上亮相。殘疾人融入社會,便利的社會公共環境同樣重要。科技助力之下,社會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讓殘障人士平等參與社會生活、享受各類公共服務。

筆者在杭州市錢塘區行政服務中心採訪時注意到,這裏除了配有常規的老花鏡,還安裝了“電子助視器”。這個相當於“智能放大鏡”的設備,能夠將放在攝像頭下的申報材料等紙質件放大字體、變換顏色、調節對比度,同時還支持文本轉語音功能。此外,行政服務中心還配備了無障礙智能導航、24小時實時在線手語翻譯、讀屏電腦、語音文字轉換電話等智能化無障礙服務功能。

如今,不少視障人士也可以使用微信。部分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序,也進行了無障礙升級。科技進步便利殘疾人個人生活,暖心服務正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面對日益完善的無障礙社會環境,渴望更好融入社會的殘障人士,同樣在期待多元化就業。

一位視障人士小郭曾和筆者說,雖然自己進入了大學,但能學習的專業非常有限,大部分同學畢業後還是選擇從事按摩工作。也有不止一位受訪者說,自己因爲意外致殘,曾經意志消沉,不知道該如何實現人生價值。

其實,在做好無障礙支持的基礎上,發現並放大殘障人士身上的優勢,他們中的很多人可以和健全人一樣,在多元的工作崗位上,綻放人生精彩。如今,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各界搭建的培訓平臺,讓殘障人士的就業渠道持續拓寬。前文中的小郭,便利用政府搭建的線上就業培訓平臺,足不出戶掌握了專業技能,並藉助盲文、電腦和聽書機,成爲了一名有聲書的演播者。科技的進步加上自身的努力,讓小郭活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當然,讓殘障人士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也需要企業履行好社會責任。對殘疾人的幫扶,不應當侷限於慈善捐贈,更要給他們融入社會提供平臺和崗位。很多時候,科技已經幫助殘障人士跨越了鴻溝,接下來我們需要更多地提供給他們展示自我、施展才華的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