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台演了一出大戏。

《歌手2024》这档综艺节目,时隔多年回归,本来已在颓势之中,影响力每况愈下。

好容易找个了噱头——全程直播,现场真唱,然而邀请之下,一个个歌手都“婉拒”。

眼看阵容单薄,不成功,便成仁,制作组干脆演了一出《精武门》。

首发的七位歌手,有两个外国歌手,包揽了榜一榜二,而在刀郎事件中火了一把的那英,排到了第三。

洋人唱歌赢了,这岂不是颜面无光?国内流行乐坛,竟然成了“东亚病夫”?


一出娱乐综艺节目,硬是变成了洋人大力士上门踢馆,而我方纷纷摇人,各地武林好手应战,扬我国威。

娱乐台成了旧上海的道场,威风也抖起来了。

之前喊歌手来,他们不来,怕丢面子,也不给制作组面子。现在好了,这一次架势已经端起来了,你还敢不来?你知道现在是在丢谁的面子嘛?

微博舆论也很配合,全网摇人,韩红、周深、周杰伦、凤凰传奇都在其中,已经有人在呼吁:

一来是要看打倒外国大力士的剧本,二来也未尝不是想看某些歌手的好戏。


更离谱的是,那英随后霸榜热搜:

“五旬老太守国门” 、“叶赫那拉氏的使命”、 “那英大战各国联军”。
乍见这些字眼,让人吓一大跳,还以为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万物简史》曾说:地球的历史就像一个战场上的士兵,由99%的无聊和1%的恐怖交织而成。
这事说白了,只要看穿那1%刻意营造的恐怖,剩下的只有100%的无聊。
所谓唱歌比赛选秀比赛,这么多年了,难道大家还不知是咋回事吗?
在这种“真人假秀”里,名次都是内定的,所遵循的“内定逻辑”,包括如何制造热点和冲突,提高收视率,以及协调好大腕、小腕们的利益诉求。

毕竟这种综艺,谁赢谁输,全靠评委一张嘴,别说什么观众的意见,多年来,各大评委以小圈子里的“专业意见”堵悠悠众口的事儿还少吗?更何况,观众投票可以操纵,热搜可以买,通稿可以刷,媒体可以带节奏,水军可以洗地,这在娱乐圈早已见怪不怪。


娱乐台将音调高八度的两位外国歌手内定为冠亚军,可谓一石二鸟:两位异国歌手“音高”可服众,显示了比赛的公平性;营造出“列强入侵”、“五旬老太守国门”的悲情气氛,激活“爱国流量”。

娱乐台的这两个目的都达到了,尤其是激活“爱国流量”这一条。

一个娱乐节目的PK,竟然上升到了国家荣辱的高度。

有人说,如果不将第一名颁给那英就是“辱华”;一些听众则表示,不管外国歌手唱的多好,也不会给她们投票;还有个别脑回路比较清奇的朋友,说因为这期节目中国歌手的溃败,仿佛让自己回到了屈辱的旧时代,感受到了八国联军侵华的苦难。


抛开那些蹭爱国流量的自媒体,对于被娱乐台花光心计煽起的“爱国情绪”裹挟的个体观众,我觉得他们的爱国态度及表现无可厚非,只是见识有待提高。

说到底,爱国情感其实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其情感基础是“亲疏之别”,就像两个人比赛,一个是你的家人、同学、朋友,一个是不相关的外人,大多数人还是会为自己这边鼓与呼。

这就好比乒乓球、排球等体育比赛,当中国队与外国队PK时,中国人为中国队加油是最自然不过的。

问题在于,观众不应该被愚弄。

体育竞赛有一套严谨的定输赢的标准,其公平性大体是可以保证的,而伤害公平性的“假球”、“黑哨”虽然也有,可无人不厌恶,不知抓进去了多少人。而流行乐坛却长期赤裸裸的被“打榜”、“假唱”、“黑评委”、“关系户”所垄断,以小圈子的意志操纵一切,背后不知多少利益勾兑,曝光者极少,惩戒更是无从说起。在流量时代,所有人都见怪不怪,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

体育在长期的国家对抗中,形成了一套爱国激情、个人理性和体育精神之间的稳定平衡,无论中国乒乓包揽了多少金牌,还是中国足球又输了泰国,胜败皆有根据,爱憎亦有底线。

你实力行,那就当万众欢呼的英雄,你实力不行,那就服输回去练,菜是原罪。体育迷支持国家队的立场再坚定,感情再强烈,也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遇到“场外事件”或“黑科技”,不至于上升到“辱华”上去。

而娱乐台的唱歌比赛则是一场“伪赛”,所谓输赢,背后不过一场猴戏。


这种事情,明眼人很容易看透。

摇人摇到张学友后,天王就一言道破其中猫腻。

我很佩服参加《我是歌手的》的歌手,还要给评委评论,其实,不知道评委懂不懂唱歌,自己做的事情,为什么要给他评判。


略懂一点中文的朋友应该都听得出来,张学友嘴里的“我很佩服”,其真正意思是“我很鄙视”。

郑中基说的更直接,那个节目唱歌都是卖弄技巧的瞎喊,评委有什么资格评价我?唱完了还得说一声谢谢老师,我不冲上去打你就是好了,还让我叫老师,所以这样的节目我不想去,也不可能去参加。


显然,张学友和郑中基不愿意去配合演这出戏。

郑中基是音乐资本的太子爷,自然不会有犹豫,至于张学友,据说因妻子罗美薇理财不善赔了20亿,这才马不停蹄满世界开演唱会还债,如果这是真的,那他对于“快钱”是有需求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选择了自尊。

更离谱的是,这次微博全网摇人中,还有一个人遥遥领先:

雷军。


2015年,小米在印度的新品发布会上,雷军登场亮相,喊出了一句发音怪异、声线销魂的英文:

“Are you OK?”

当时平平无奇,后来惊世骇俗,雷军一夜之间,当了B站鬼畜区的镇站之宝,翻拍出了无数作品,成为年度洗脑神曲。

这一次被翻牌子之后,雷军在直播中回应:“昨天在开会,我们几个群都炸了,说大家帮我报名参加《歌手》比赛,说我是摇人榜第一,我说啊什么事,还不知道我是歌手发生了什么,谢谢大家支持,我还是认认真真把小米汽车搞好,人的精力有限……不要开玩笑了。”

雷军当然不会“应战”,不过,他被选上摇人榜第一,也充分说明了这场戏的本质。

不就是耍猴么?


一个综艺节目的输赢,无关紧要,背后无非都是拉踩挑逗情绪的剧本。

其实,以《歌手》这个舞台的特色,投票观众也好,大多数线上观众也罢,向来都是最吃炫技高音这一套,一旦有个气韵悠长的高分贝机能怪出来炫耀嗓子,必然事发时一片尖叫,事后一阵节奏,这也正是娱乐台希望的效果。

郑中基说这次是在“瞎叫”,可能夸大了点。但如果你对各个年代的欧美音乐稍有涉猎,对猫王、鲍勃迪伦、披头士、滚石、平克弗洛伊德、邦乔维、枪花、小红莓、麦当娜、布兰妮、雷帝嘎嘎乃至现在最火的梅梅等歌手听过那么一耳朵,也不至于对这两位冠亚军的嗓子大惊小怪。

那两位外国歌手的情况,那英再没见识,事先也大概是知道的,对她们在舞台上引起的效果,也不会没有预料。场上那一堆惊讶、意外无非是表演,一来看出场费的面子,二来为刀郎事件来一次翻白。

在一个剧本里,谁拿了冠亚军,又有什么关系呢?

非要配上《精武门》的台词:“我会让你们明白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我陈真从不说空话。”岂不是滑稽?

如果是谈“华语乐坛的将来”,听起来事情要大一些,但也不是什么关键,毕竟娱乐行业不比“中国制造2025”,不比芯片产业、国产大飞机,房价或失业率,只是可替代性很强的娱乐消费,盛衰无关国本,也和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没什么关系。

即便上升到“文化传播”,或者“为艺术而艺术”的高度,也和《歌手2024》无关,就算哪天中国乐坛再出一个周杰伦式的国际明星,也不可能是现在台上这批人。

在Tiktok时代的跨文化全球传播现象,从宏观上说,需要国力进一步增强的支撑,和更久的文化积淀。从微观上说,突围者更有可能是李子柒这样极具中国文化象征的符号式人物,是自下而上生长起来的,有草根生命力的,绝不是某些小圈子互捧臭脚勾兑出来的。

就好比前些年欧美说唱音乐的崛起,底色就极具黑人底层味,包括贫民窟和黑帮文化,这种文化的社会危害性我们不说。但也可以说明,艺术的本质是深刻的生活体验,是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没有这些,任凭你怎么装洋蒜,吹格调,权威怎么吹捧,资本怎么硬砸,最终都是些没有生命力,只能骗骗自己人的一场猴戏。


按理说,娱乐归娱乐,政治归政治。

可是这次既然节目跨了界,“五旬老太守国门” 、“叶赫那拉氏的使命”、 “老佛爷大战八国联军”,我们也想多说几句。


在历史上,叶赫那拉氏——也就是慈禧太后,她没守什么国门,八国联军进北京时,她逃得飞快,一路跑到西安,还反手背刺了帮她“扶清灭洋”的义和团,并留下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言论:

“量中华之财力,结与国之欢心”。

《辛丑条约》规定,大清共赔款4.5亿两白银,恰好是当时中国的人口,每个中国人都赔款一两。

什么时候,叶赫那拉氏的标签变成了“守国门”,而不是一个个的不平等条约?

既然非要把一个小小综艺节目的角色扮演,上纲上线成挑动爱国流量的剧本,那就更应该慎重对待。

为什么不能正本清源,不说什么尊重历史,至少不应该颠倒黑白,美化叶赫那拉氏这类给中国造成巨大历史灾难的丑角。

你到底是要娱乐?还是要严肃?

前些天,一个街头调查在某视频网站上火了起来。

UP主采访路人小姑娘,问国歌的全称是什么?不知道,问中国建立在哪一年,随口说是1872年,还笑了出来。

我想,如果是问热门综艺有哪些嘉宾,她八成倒背如流,如果问她家哥哥的各种事儿,她也许比哥哥本人知道的还多。

本文作者:哲空空,蓝钻故事创始人,午夜遛狗的哲学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