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

黄治国

《&nbsp人民政协报 》 (&nbsp2024年05月20日 &nbsp第&nbsp09&nbsp版)

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新经济、大变局、大转型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强调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这些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正当其时。但是,新质生产力不只是针对“新经济”的需要,是对整个经济形态的总体指引,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企业更应体现“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因为这部分企业数量更多、涉及更广、消耗资源更多、面临转型的任务更迫切。许多传统产业、传统企业如不能提升经营质量,就会不断增加社会负担、降低社会经营活力;而若能不断提升经营质量,则不仅能够在微观层面改善自身经营,更能从宏观层面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过去几十年来,我国经济依靠资源禀赋迅速融入世界,爆发出罕见的强大力量,一路高歌猛进,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也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优秀企业。但是在微观企业层面,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整体面有多好,仍然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中,非常突出的就是机会依赖、资源依赖、路径依赖,由此导致长期性如技术、产品等方面的投入不足,经营粗放、效率不高,创新能力仍然不够,抗风险能力不强。这也是转型时期,许多中国企业难以适应并有效转型的根本原因。

回顾中国经济与企业群体的成长,其实是基于大机会时代的顺势而为。再看今天的内外环境,与过去已经截然不同,它不再是一个大机会时代,而是一个需要去创造的时代;资源的成本也不再低廉,需要不断增加附加值;国际贸易环境也不断变化,各种风险交替增加,经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希望可以唤醒还在沉睡中的中国企业,也希望更多中国企业,敢于直面自身的问题,借机反省改造,努力交出合格答卷。

一是发展路径要由“机会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根据《中国企业500强20年报告(2002-2021)》数据显示,自2005年有统计以来,中国企业500强平均研发投入强度尽管保持增长趋势,但总体投入强度并不高,平均维持在1.15%。这就意味着创新还没有成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当下,许多企业发展面临很大困境,但往往并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把问题归结于环境和机会,这是对企业内部的经营实力、外部的发展要求认识不够。新质生产力的含义,当然需要创新驱动,当然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企业需要从持续经营的高度,对此进行战略上的规划与准备,加大研发与技术投入,并在经营过程中不断检讨检验修正,让创新要素越来越多。

二是发展方式要由“高投入”向“高效率”转变。从我们多年的实践来看,许多企业在人、财、物的效率上还有很多改善空间,也就是说,在不需要增加太多投入的情况下,经营成果还能有更好的产出。从2022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数据可见,中国内地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5.1%、总资产收益率为1.15%、净资产收益率为9.5%,而美国企业的三个指标分别为11%、3.21%和21.9%。因此,企业需要把“效率驱动”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提前进行人、财、物等效率的规划,并做好行动计划,最终用数据来检验工作,最终走上高周转、高人效、高收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

三是发展基础要由低品质向高品质跃升。除了技术创新、资源节约,中国企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努力方向是产品品质。高品质的产品,是高水平生产力的体现;高水平的生产力,也必须指引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面对中国现实,这个品质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产品质量,要过硬;第二,技术含量,要够格;第三,产品价格,要合理。过去我们被冠以“世界工厂”,主要还是从数量上来说明,但从需求侧、供给侧的微观环节来看,性价比好、适销对路、流速快的商品还是不够。

衡量企业、行业好坏的标准,从来不是“传统”还是“新兴”,也不是“模式”与“路径”,而是质量与效益。传统企业通过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持续不断的创新来推动产品提质、经营提效,就可以持续成长、不断壮大,甚至成为创新型领军企业,也就能够给予社会、股东、员工等利益相关方更好的回报。中国企业在提高发展质量、重塑增长机会、扩大投资回报方面,还是大有可为。

(作者系玉台塾、蓝美咨询首席顾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