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政協報

黃治國

《&nbsp人民政協報 》 (&nbsp2024年05月20日 &nbsp第&nbsp09&nbsp版)

在這樣一個新時代、新經濟、大變局、大轉型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強調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這些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正當其時。但是,新質生產力不只是針對“新經濟”的需要,是對整個經濟形態的總體指引,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企業更應體現“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因爲這部分企業數量更多、涉及更廣、消耗資源更多、面臨轉型的任務更迫切。許多傳統產業、傳統企業如不能提升經營質量,就會不斷增加社會負擔、降低社會經營活力;而若能不斷提升經營質量,則不僅能夠在微觀層面改善自身經營,更能從宏觀層面爲國家經濟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過去幾十年來,我國經濟依靠資源稟賦迅速融入世界,爆發出罕見的強大力量,一路高歌猛進,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蹟,也誕生了一批世界級的優秀企業。但是在微觀企業層面,並不意味着我們的整體面有多好,仍然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中,非常突出的就是機會依賴、資源依賴、路徑依賴,由此導致長期性如技術、產品等方面的投入不足,經營粗放、效率不高,創新能力仍然不夠,抗風險能力不強。這也是轉型時期,許多中國企業難以適應並有效轉型的根本原因。

回顧中國經濟與企業羣體的成長,其實是基於大機會時代的順勢而爲。再看今天的內外環境,與過去已經截然不同,它不再是一個大機會時代,而是一個需要去創造的時代;資源的成本也不再低廉,需要不斷增加附加值;國際貿易環境也不斷變化,各種風險交替增加,經營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希望可以喚醒還在沉睡中的中國企業,也希望更多中國企業,敢於直面自身的問題,藉機反省改造,努力交出合格答卷。

一是發展路徑要由“機會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根據《中國企業500強20年報告(2002-2021)》數據顯示,自2005年有統計以來,中國企業500強平均研發投入強度儘管保持增長趨勢,但總體投入強度並不高,平均維持在1.15%。這就意味着創新還沒有成爲企業發展的驅動力。當下,許多企業發展面臨很大困境,但往往並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把問題歸結於環境和機會,這是對企業內部的經營實力、外部的發展要求認識不夠。新質生產力的含義,當然需要創新驅動,當然需要加大研發投入。企業需要從持續經營的高度,對此進行戰略上的規劃與準備,加大研發與技術投入,並在經營過程中不斷檢討檢驗修正,讓創新要素越來越多。

二是發展方式要由“高投入”向“高效率”轉變。從我們多年的實踐來看,許多企業在人、財、物的效率上還有很多改善空間,也就是說,在不需要增加太多投入的情況下,經營成果還能有更好的產出。從2022年公佈的世界500強企業數據可見,中國內地上榜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爲5.1%、總資產收益率爲1.15%、淨資產收益率爲9.5%,而美國企業的三個指標分別爲11%、3.21%和21.9%。因此,企業需要把“效率驅動”上升到戰略的高度,提前進行人、財、物等效率的規劃,並做好行動計劃,最終用數據來檢驗工作,最終走上高週轉、高人效、高收入、高回報的良性循環。

三是發展基礎要由低品質向高品質躍升。除了技術創新、資源節約,中國企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努力方向是產品品質。高品質的產品,是高水平生產力的體現;高水平的生產力,也必須指引產出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面對中國現實,這個品質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產品質量,要過硬;第二,技術含量,要夠格;第三,產品價格,要合理。過去我們被冠以“世界工廠”,主要還是從數量上來說明,但從需求側、供給側的微觀環節來看,性價比好、適銷對路、流速快的商品還是不夠。

衡量企業、行業好壞的標準,從來不是“傳統”還是“新興”,也不是“模式”與“路徑”,而是質量與效益。傳統企業通過高瞻遠矚的戰略佈局、持續不斷的創新來推動產品提質、經營提效,就可以持續成長、不斷壯大,甚至成爲創新型領軍企業,也就能夠給予社會、股東、員工等利益相關方更好的回報。中國企業在提高發展質量、重塑增長機會、擴大投資回報方面,還是大有可爲。

(作者系玉臺塾、藍美諮詢首席顧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