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小年轻”,也能带好共富路

—— 看江苏85后村书记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李浩受邀为青年人分享。

贲呈程在麦田里。(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 本报记者 倪 敏

在江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村党组织书记的队伍正越来越年轻化。目前,江苏省村党组织书记的平均年龄为47.3岁,从比例上看,村书记中40岁以下的青年人虽比以前有所增加,但占比还不高。例如,在海安市,209名村书记中有85后33人;在泰兴市,325名村书记中42人为85后;在靖江市,181个行政村有26名85后村书记……

年轻“领头雁”们,是如何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的?记者赴各地专访几位85后村党组织书记,倾听他们用更新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为乡村带来新气象的故事。

网红书记的“生意经”

5月18日晚上,淮安市马头镇淮泗村90后村书记李浩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广而告之:“我们办村晚了,明天我在淮泗等你!”

李浩最近很火:他是村里人眼中的“视频达人”“网红书记”,经常发短视频分享与村民的日常,单支Vlog作品曾获赞过800万,抖音粉丝超过80万。

1990年出生的李浩,原本在妻子老家所在的县城创业。2021年前后,乡村振兴潮涌,每天刷着各色美丽乡村的视频,做生意有了一定积蓄的李浩动了回村的心思,“想看看能做成点什么,为老家发展出一点力。”李浩说。

之前创业的经历,锻炼了李浩的表达能力。村干部竞选演讲时,他侃侃而谈,热切表达想要带动乡村发展的梦想。诚意打动了现场的村民们,他顺利当选淮泗村村委会副主任。上任后的他活力满满、做事认真,2022年被正式任命为村书记。

淮泗村地处淮安与宿迁交界,地理位置较偏。李浩上任不久先牵头把路修得更好,只是,要想办法让村里富起来,得吸引更多游客来打卡,把淮泗村的名字传出去。

作为熟悉网络的90后,李浩试着把在村里工作的日常拍成短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关注李浩的网友越来越多,他开始有计划地推广村里的土特产。带上三十来个村民,收集房前屋后种的黄豆,制作出豆皮、豆腐和豆油,让村民就近打工帮忙,家门口增收致富。

除了网络带货,李浩还在村里组织起了农产品大集,带火的不光是当地的土特产,还有淮泗村的名气。趁热打铁,他和村干部们商量着搭起舞台,让村里会才艺的人上台表演;再搞起“土味餐桌”,方便游客就地品尝用土特产制作的农家饭。渐渐地,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到了淮泗村。他们有的懂科技会管理,有的熟悉市场善于经营,返乡人才越来越多,在李浩看来,村里的“生意”会越来越好。

化身“主播”带飞“甜蜜”产业

“春风十里不如与你相遇,晴空万里不如直播间约起。”5月19日上午,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坝镇小荡村村书记徐瑶在微信朋友圈更新了一张海报,她将加盟助农直播间,在5月20日这个自带“甜蜜属性”的日子直播卖西瓜。

徐瑶的朋友圈封面一直是当地特产西瓜“拿比特”。和西瓜这一“甜蜜”产业的勾连,源自10年前。

1992年出生的徐瑶是新坝本地人,别看海报上的她戴着眼镜瘦弱斯文,在村民口中,这个90后大学生村书记脑子活点子多。

10年前,20岁出头的徐瑶刚毕业便回乡创业,一番调研后分析,西瓜作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卖不出价是因为技术落后渠道闭塞,“我们这代人有现代农业思维,围绕特色产业,一定能把小西瓜卖出大价钱。”

启动资金不够?徐瑶卖了婚房,2013年,在小荡村口北组承包120亩土地,带领10余户村民,一起成立连云港曙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西瓜。合作社的农产品,畅销长三角,第一年就净赚120万元。到了2015年,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130名群众增收,徐瑶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2021年初,村“两委”换届,徐瑶高票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以前自己创业,如今担当“领头雁”,村民都等着看这位90后,如何带着家家户户在共同富裕路上一起“飞”。

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产品线上“地方特色+平台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徐瑶作为玩转互联网的90后,带着年轻村干搭建“新坝特色农产品直播间”、成立“新坝镇大学生返乡创业联盟电商直播间”,第一个化身电商主播,捧着西瓜带货,助力“咱村的甜蜜事业”。线上线下齐发力,徐瑶和村干部帮助村民销售各类蔬果100余万斤,2022年,村集体收入突破80万元大关,村蔬果年产值超1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流量成了新农资,如今的小荡村,电商直播走俏、西瓜物畅其流、乡村游火爆……徐瑶也凭实绩收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去年首次光荣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甩开膀子干,为村集体收入锱铢必较

5月12日下午,海安市举行2024年首期“头雁拼‘薄’论坛”活动,大公镇姜桥村党总支书记贲呈程是现场唯一的90后。他提到一起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关的小冲突。

种植大户老周流转了村民约400亩地,但一直没按规定向村里缴纳管理费。贲呈程首次上门洽谈补缴事宜便碰了一鼻子灰。虽是前任遗留问题,但村委在上级农业补贴、矛盾调处、设施维修各方面提供服务,大户理应缴纳每亩100元的土地管理费用。有了这笔进账,集体经济薄弱村姜桥村“摘帽”便多了一丝胜算。

“我们年轻人的优势就是不怕挑战,心理包袱小,也敢闯。”作为90后,贲呈程有股子闯劲,他赶到镇上请来农业农村部门干部,联手行动后初步达成共识。

光有闯劲没用,还得有韧性。过了一周,仍未见转账,他又借着市县农业农村部门领导来调研的机会,主动加微信,邀请他们一起看地,与大户再次沟通,到2023年9月初,大户终于将当年相关管理费全部缴纳到了村级账户。

看到小贲书记坚持到底把事儿办成了,村“两委”班子里比他年长的几位,不再嫌他初来乍到资历浅,今年初,村干部们联手抱团,把村里土地流转工作做细,将村集体面积算清楚,收齐所有相关流转金。

“虽然有了一点‘家底’,但还没面上的总体提升。”贲呈程常以游客身份坐车到上海、浙江邻省先进村打卡、学习,看得多、主意大,打算依托大公“土特产”电商馆,从卖村里的土特产,到承接其他村的农产品直播带货业务,“这样既能享受镇级政策奖励,又能提升村民尤其是年轻人的内生致富能力,预计至少能让村集体经济增收9万元。”虽不是巨款,但真金白银才让村民真服气。接下来,贲呈程还琢磨着进一步实施薄弱村“摘帽”计划:比如,与供电公司合作洽谈投资园区光伏发电项目、与兄弟薄弱村探索居间服务、与先进村合作特色向日葵种植等,“如果能成,差不多又能为村里增加10万余元收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