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小年輕”,也能帶好共富路

—— 看江蘇85後村書記如何爲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李浩受邀爲青年人分享。

賁呈程在麥田裏。(圖片均爲受訪者提供)

□ 本報記者 倪 敏

在江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村黨組織書記的隊伍正越來越年輕化。目前,江蘇省村黨組織書記的平均年齡爲47.3歲,從比例上看,村書記中40歲以下的青年人雖比以前有所增加,但佔比還不高。例如,在海安市,209名村書記中有85後33人;在泰興市,325名村書記中42人爲85後;在靖江市,181個行政村有26名85後村書記……

年輕“領頭雁”們,是如何爲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的?記者赴各地專訪幾位85後村黨組織書記,傾聽他們用更新的知識結構和技能爲鄉村帶來新氣象的故事。

網紅書記的“生意經”

5月18日晚上,淮安市馬頭鎮淮泗村90後村書記李浩在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廣而告之:“我們辦村晚了,明天我在淮泗等你!”

李浩最近很火:他是村裏人眼中的“視頻達人”“網紅書記”,經常發短視頻分享與村民的日常,單支Vlog作品曾獲贊過800萬,抖音粉絲超過80萬。

1990年出生的李浩,原本在妻子老家所在的縣城創業。2021年前後,鄉村振興潮湧,每天刷着各色美麗鄉村的視頻,做生意有了一定積蓄的李浩動了回村的心思,“想看看能做成點什麼,爲老家發展出一點力。”李浩說。

之前創業的經歷,鍛鍊了李浩的表達能力。村幹部競選演講時,他侃侃而談,熱切表達想要帶動鄉村發展的夢想。誠意打動了現場的村民們,他順利當選淮泗村村委會副主任。上任後的他活力滿滿、做事認真,2022年被正式任命爲村書記。

淮泗村地處淮安與宿遷交界,地理位置較偏。李浩上任不久先牽頭把路修得更好,只是,要想辦法讓村裏富起來,得吸引更多遊客來打卡,把淮泗村的名字傳出去。

作爲熟悉網絡的90後,李浩試着把在村裏工作的日常拍成短視頻,發佈到網絡平臺。關注李浩的網友越來越多,他開始有計劃地推廣村裏的土特產。帶上三十來個村民,收集房前屋後種的黃豆,製作出豆皮、豆腐和豆油,讓村民就近打工幫忙,家門口增收致富。

除了網絡帶貨,李浩還在村裏組織起了農產品大集,帶火的不光是當地的土特產,還有淮泗村的名氣。趁熱打鐵,他和村幹部們商量着搭起舞臺,讓村裏會才藝的人上臺表演;再搞起“土味餐桌”,方便遊客就地品嚐用土特產製作的農家飯。漸漸地,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回到了淮泗村。他們有的懂科技會管理,有的熟悉市場善於經營,返鄉人才越來越多,在李浩看來,村裏的“生意”會越來越好。

化身“主播”帶飛“甜蜜”產業

“春風十里不如與你相遇,晴空萬里不如直播間約起。”5月19日上午,連雲港市海州區新壩鎮小蕩村村書記徐瑤在微信朋友圈更新了一張海報,她將加盟助農直播間,在5月20日這個自帶“甜蜜屬性”的日子直播賣西瓜。

徐瑤的朋友圈封面一直是當地特產西瓜“拿比特”。和西瓜這一“甜蜜”產業的勾連,源自10年前。

1992年出生的徐瑤是新壩本地人,別看海報上的她戴着眼鏡瘦弱斯文,在村民口中,這個90後大學生村書記腦子活點子多。

10年前,20歲出頭的徐瑤剛畢業便回鄉創業,一番調研後分析,西瓜作爲當地特色農產品,賣不出價是因爲技術落後渠道閉塞,“我們這代人有現代農業思維,圍繞特色產業,一定能把小西瓜賣出大價錢。”

啓動資金不夠?徐瑤賣了婚房,2013年,在小蕩村口北組承包120畝土地,帶領10餘戶村民,一起成立連雲港曙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種西瓜。合作社的農產品,暢銷長三角,第一年就淨賺120萬元。到了2015年,合作社輻射帶動周邊130名羣衆增收,徐瑤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2021年初,村“兩委”換屆,徐瑤高票當選爲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以前自己創業,如今擔當“領頭雁”,村民都等着看這位90後,如何帶着家家戶戶在共同富裕路上一起“飛”。

鄉村振興大背景下,農產品線上“地方特色+平臺化”的趨勢愈發明顯。徐瑤作爲玩轉互聯網的90後,帶着年輕村幹搭建“新壩特色農產品直播間”、成立“新壩鎮大學生返鄉創業聯盟電商直播間”,第一個化身電商主播,捧着西瓜帶貨,助力“咱村的甜蜜事業”。線上線下齊發力,徐瑤和村幹部幫助村民銷售各類蔬果100餘萬斤,2022年,村集體收入突破80萬元大關,村蔬果年產值超10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

手機成爲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流量成了新農資,如今的小蕩村,電商直播走俏、西瓜物暢其流、鄉村遊火爆……徐瑤也憑實績收穫“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江蘇省勞動模範等榮譽,去年首次光榮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甩開膀子幹,爲村集體收入錙銖必較

5月12日下午,海安市舉行2024年首期“頭雁拼‘薄’論壇”活動,大公鎮姜橋村黨總支書記賁呈程是現場唯一的90後。他提到一起與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關的小衝突。

種植大戶老周流轉了村民約400畝地,但一直沒按規定向村裏繳納管理費。賁呈程首次上門洽談補繳事宜便碰了一鼻子灰。雖是前任遺留問題,但村委在上級農業補貼、矛盾調處、設施維修各方面提供服務,大戶理應繳納每畝100元的土地管理費用。有了這筆進賬,集體經濟薄弱村姜橋村“摘帽”便多了一絲勝算。

“我們年輕人的優勢就是不怕挑戰,心理包袱小,也敢闖。”作爲90後,賁呈程有股子闖勁,他趕到鎮上請來農業農村部門幹部,聯手行動後初步達成共識。

光有闖勁沒用,還得有韌性。過了一週,仍未見轉賬,他又藉着市縣農業農村部門領導來調研的機會,主動加微信,邀請他們一起看地,與大戶再次溝通,到2023年9月初,大戶終於將當年相關管理費全部繳納到了村級賬戶。

看到小賁書記堅持到底把事兒辦成了,村“兩委”班子裏比他年長的幾位,不再嫌他初來乍到資歷淺,今年初,村幹部們聯手抱團,把村裏土地流轉工作做細,將村集體面積算清楚,收齊所有相關流轉金。

“雖然有了一點‘家底’,但還沒面上的總體提升。”賁呈程常以遊客身份坐車到上海、浙江鄰省先進村打卡、學習,看得多、主意大,打算依託大公“土特產”電商館,從賣村裏的土特產,到承接其他村的農產品直播帶貨業務,“這樣既能享受鎮級政策獎勵,又能提升村民尤其是年輕人的內生致富能力,預計至少能讓村集體經濟增收9萬元。”雖不是鉅款,但真金白銀才讓村民真服氣。接下來,賁呈程還琢磨着進一步實施薄弱村“摘帽”計劃:比如,與供電公司合作洽談投資園區光伏發電項目、與兄弟薄弱村探索居間服務、與先進村合作特色向日葵種植等,“如果能成,差不多又能爲村裏增加10萬餘元收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