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唐中宗李显的媳妇韦皇后,是个十足的坏女人:不但给丈夫李显戴绿帽子,甚至还毒死了李显,并且想要效仿武则天那样称帝。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01中年丧子,改变了韦后的人生轨迹

谁也不是生来就是坏人。

要说韦皇后人生中最重大的转折点,那就是她唯一的儿子——邵王李重润在19岁惨死。

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有一天,邵王李重润与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郡马武延基坐在一起闲话家常。三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不知怎么地就聊到了当时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并且说了他们许多坏话,自然也会涉及到祖母则天皇帝。

邵王李重润、永泰郡主李仙蕙,是武则天第3个儿子李显的子女;郡马武延基,不但是李仙蕙的丈夫,还是武则天侄子武承嗣的儿子。这三人都和武则天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

过了没几天,这三人当时的聊天内容,被报到了武则天那里。

关于武则天对这三个年轻人的处置方式,光《旧唐书》这一本书,就有两种不同的版本。

一种是说,武则天将李重润、李仙蕙、武延基都交给了太子李显,借机试探李显会如何处置他自己的儿子、女儿和女婿。

当时,李显刚结束了在房州被幽禁的生活,被复立为太子。这个时候,要是让武则天抓住了李显有忤逆的心思,势必会再度被废。于是,为了撇清关系,李显便下令,让儿子、女婿自杀。

中宗为皇太子,太子男邵王重润及女弟永泰郡主窃言二张专政。易之诉于则天,付太子自鞫问处置,太子并自缢杀之。

——《旧唐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二十八·于志宁等》

另一种说法是,武则天直接下令,杖杀了李重润和武延基。根据武则天多年的习惯,对于至亲之人的背叛行为,她向来都不会心慈手软。

大足元年,为人所构,与其妹永泰郡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则天令杖杀,时年十九。

——《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诸子》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最后的结果,就是李重润和武延基两个大好青年,都因为此事而死。李重润死的时候只有19虚岁,武延基也大概只有20岁左右。

而李显的女儿永泰郡主李仙蕙的结局,根据《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上的记载,她是死于难产。当时永泰郡主可能已经怀有身孕,所以,暂时被免除死罪。可是,她的哥哥和丈夫都在一夜之间死于非命,悲痛和恐惧使她动了胎气,死的时候只有16周岁。她和武延基的孩子也没能活下来。

李重润,是韦皇后唯一的儿子。唐书记载,李重润长相不错,而且也非常知礼数,不是那种嚣张跋扈之人。

重润风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

——《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诸子》

这个被韦氏寄予了厚望的儿子,还不满20岁,就死于非命,而且还是人为的,不仅是韦氏,这事要搁在任何一个母亲身上,都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换做其他人,肯定会忍不住咒骂始作俑者一通。可是韦氏,能够在那样的情况下,都没让武则天拿住一点错处,证明她真的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

02韦氏打压非亲生的庶子,但没有赶尽杀绝

李显一共有4个儿子:李重润、李重福、李重俊、李重茂。除了李重润是韦氏生的,其他3个儿子,都是庶出。

在此之前,韦后虽然争强好胜,但至少,并没有禁止李显和别的女人生儿子,也没有去加害那些非她所生的儿子。

可是,李重润的死,让韦后对那些庶子的态度起了变化,第一个针对的,就是李显的第2个儿子——李重福。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李显登基为帝。韦皇后就向李显打小报告,说当年向张易之告密、害死李重润的人,就是李重福。因为只要重润死了,重福就是顺理成章的皇位继承人了。而且,李重福的妃子,就正好是张易之的外甥女。

左散骑常侍谯王重福,上之庶子也;其妃,张易之之甥。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

李显也一直对李重润、李仙蕙的死,抱有很深的负罪感,尤其这两个孩子,还是他被迫亲自下令处置的。为了弥补他对这两个孩子的亏欠,神龙元年(705年)四月,刚在“神龙政变”中从母亲武则天手中夺得政权的李显,不等武则天去世,就迫不及待地追封李重润为“懿德太子”。考虑到李重润生前还没有娶妻,李显还专门为其和国子监丞裴粹死去的女儿合为冥婚,一起陪葬乾陵。

而女儿李仙蕙,也被李显封为永泰公主,她的陵墓,成为了唯一一个享有“陵”级别的公主坟。

又赠永泰郡主为公主,令备礼改葬,仍号其墓为陵焉。

——《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诸子》

当李显听到韦后说,李重福是害死李重润、李仙蕙的罪魁祸首,肯定是深信不疑。于是,神龙元年(705年)二月,李显将谯王李重福降为濮州员外刺史。尽管韦后恨李重福,但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重润就是被他害的。所以,韦后也没有加害李重福的性命,只要让他当不成太子就好。

神龙二年(706年)七月,李显册立第3个儿子李重俊为皇太子。可是,这个李重俊并不是什么良才,人倒是挺聪明的,可惜,都没用在正道上,成天就是踢球、玩闹,不读书也不干正事。

重俊性虽明果,未有贤师傅,举事多不法。

——《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诸子》

韦后的小女儿安乐公主的驸马,正好是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武三思便让武崇训去和安乐公主念叨,让她去和庶出的李重俊一争高下,最好让李显废了李重俊的太子之位,而改立她为皇太女。

三思子崇训尚安乐公主,常教公主凌忽重俊,以其非韦氏所生,常呼之为奴。或劝公主请废重俊为王,自立为皇太女,重俊不胜忿恨。

——《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诸子》

李重俊虽然是庶出,但也不是个好惹的主。一方面他受不了安乐公主仗着是嫡出,就对自己呼来喝去的;另一方面,也是害怕李显真的会废了他的太子之位。结果就是,李重俊在神龙三年(707年)七月,发动了“景龙政变”,并且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等人给诛杀了。本来李重俊还想带兵杀了唐中宗李显,可是,由于中途王欢喜等千骑军官的倒戈,致使李重俊兵败,他在逃亡途中,被随从所杀。

如果安乐公主的亲哥哥李重润还活着,那安乐公主绝对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即便安乐公主有野心、想当皇太女,那身为太子生母的韦皇后,也会将安乐公主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给扼杀在摇篮里。而正是因为李重润早早地被杀了,韦后又不甘心让别的女人生的儿子来继承皇位,才让韦后对安乐公主的行为,没有加以制止,最终酿成了悲剧。

03韦后到底有没有给唐中宗戴绿帽子?

唐书上一致都说,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不但和昭容上官婉儿有关系,还和韦皇后有私通。

三思既与韦庶人及上官昭容私通,尝忌节愍太子,又因安乐公主密谋废黜之。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外戚》

韦后擅权,这点不假。她自己唯一的亲生儿子不在了,和她最亲的,也就只有女儿、女婿了。武三思作为韦后最喜欢的女儿安乐公主的老公公,他们两家走得近,也无可厚非。更何况,武三思和李显本来就是亲戚,又浸润朝局多年,而李显在房州十几年,朝中也没有可以信赖的势力,自然会多仰仗武三思这个亲上加亲的儿女亲家一些。

先不管韦后和武三思私通的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就说深宫里帝后两口子的事情,岂是那些外臣可以知道的?

例如,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皇帝通知礼部,废第一个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为静妃。礼部仪制司员外郎孔允樾(yuè)上奏说:“我没听说过皇后有什么失德的地方,不能无故废后。”顺治皇帝看了他的奏折后,就回复说:“你倒是举例说说看,皇后哪里没有失德啊!”

孔允樾奏内云,未闻显有失德,不知母过何事等语。如果知无过之处,著指实具奏。

——《清实录·顺治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八》

吓得孔允樾赶快上奏回答道:“我一年里见皇帝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怎么可能知道皇后在宫里干了什么。而且,也不敢知道啊,这不成了窥探内宫了吗?”

切念小臣虽在辇(niǎn)毂(gū)之下,一岁之中,除郊祀朝见,得以仰睹天颜,余亦无由觐圣。况皇后居深宫之中,其有过无过,非惟人臣不及知,亦人臣不敢知。

——《清实录·顺治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八》

所以说,如果韦后和武三思真的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关系,知道这些的,也只能是宫里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外臣,除非这个外臣在宫里放了眼线。

《旧唐书》中有提到,向民间放出“韦后秽乱宫闱”流言的人,正是武三思本人。

是岁秋,武三思又阴令人疏皇后秽行,榜于天津桥,请加废黜。

——《旧唐书·卷九十一·列传第四十一·桓彦范等》

唐中宗李显听说了以后,非常生气。当然,他生的不是韦后的气,而是那些个散播谣言的人的气。于是,李显下令,彻查谣言的源头。

御史大夫李承嘉得到武三思的吩咐,上报给唐中宗的调查结果是:污蔑韦后的人,正是桓(huán)彦范、敬晖、张柬之、袁恕己、崔玄暐(wěi)等人。

承嘉希三思旨,奏言:''彦范与敬晖、张柬之、袁恕己、崔玄暐等教人密为此榜。虽托废后为名,实有危君之计,请加族灭。''

——《旧唐书·卷九十一·列传第四十一·桓彦范等》

当时,大理丞李朝隐站出来替桓彦范等人说话:“桓彦范、敬晖等人没有经过审讯,不能随便被判死罪,应该派御史仔细调查,再按罪处置。”而大理卿裴谈则认为,已经证据确凿,不用另外再审问了,可直接将这5人斩首并抄家。

最后,唐中宗李显取了个折中。因为桓彦范等人手上有免死铁券,他就饶其5人不死,但却将他们长期流放、终身禁锢,同时,他们家族中年满16岁以上的成员,都被流放去了岭南。

中宗纳其议,仍以彦范等五人尝赐铁券,许以不死,乃长流彦范于瀼州,敬晖于崖州,张柬之于泷州,袁恕己于环州,崔玄暐于古州,并终身禁锢,子弟年十六已上者亦配流岭外。

——《旧唐书·卷九十一·列传第四十一·桓彦范等》

武三思一看,这5人没有被判死罪,不符合他的预期。于是,他就怂恿当时的太子李重俊,让他上疏,要求灭桓彦范等人的三族。李重俊这实诚孩子,还真的就上表了。但是,唐中宗李显以之前的判决已经下达,不能更改为由,驳回了太子李重俊的请求。

三思俄又讽节愍太子抗表请夷彦范等三族。中宗以既有前命,不依其请。

——《旧唐书·卷九十一·列传第四十一·桓彦范等》

从桓彦范等人被判流放这件事,可以看出,李显并不是任人摆布的傀儡,他也有自己的主意和坚持。

桓彦范、敬晖、张柬之、袁恕己、崔玄暐这5人,正是当年谋划“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扶持李显恢复李唐江山的功臣。所以,武三思对这5人是恨之入骨。

而李显继位之后,桓彦范等人,怕再弄出个武则天式的人物出来,曾出言反对韦皇后干预朝政,于是,他们也成了韦后的眼中钉。

而在李显这,虽然感激那5人扶持自己上位,但是,李显也不想让他们成为实际的掌权人。所以说,处置这5个人,不仅是武三思、韦皇后,就是唐中宗,都是乐见其成的事情。

武三思拿韦皇后和他自己的“绯闻”说事,一举除掉了桓彦范、敬晖、张柬之、袁恕己、崔玄暐这5人,这一招“以退为进”,看似是一步险棋,却也在情理之中。武三思也不傻,倘若他真的与韦后有什么,即便李显不加以追究,朝中那些反对他或韦皇后的势力,也会借题发挥,翻出些真凭实据来。可是,武三思却料定那些大臣们,根本抓不住他的把柄。谁给他的自信?只有一种可能:武三思和韦后,根本就没有不清不楚的男女关系。

结束语

唐书上都说,李显最后是被韦后和安乐公主给毒死的。因为韦后想当女皇,而安乐公主则为了当上皇太女。

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自是与后合谋进鸩。

——《旧唐书·卷七·本纪第七·中宗睿宗》

但是,当时的韦后和安乐公主,并没有山穷水尽到必须要干掉唐中宗的地步,相反,唐中宗还是她们母女俩得以嚣张的坚强后盾。

唐中宗的死亡,可以说是非常突然,连韦后都始料不及,所以,才一直秘不发丧,因为她根本就没做好应对的准备。如果她真的谋划已久,想要毒杀唐中宗,她至少应该做好万全的准备再动手才对。而最后,韦后也没有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而是临时封了16岁的李重茂为皇太子,并让其在灵柩前即位。

李隆基看准了韦后的慌乱和根基不稳,便与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了包括韦后、安乐公主、驸马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在内的韦氏党羽,逼迫少帝李重茂让位于相王李旦。

既然发动政变,当然要师出有名,总不能直接说,是他李隆基想当皇帝吧。于是,便有了“韦后秽乱宫闱、毒死了唐中宗”的说法。

唐睿宗李旦即位后,将死去的韦氏、安乐公主废为庶人,并将武三思父子开棺鞭尸。而当初起兵造他自己老子反的李重俊,却因为诛杀武三思父子有功,被追封为“节愍太子”。

成王败寇。历史向来都是如此。

如果当初韦后的儿子李重润没有死,不知道李隆基是否还有借口发动政变?那是不是就不会有后来的“安史之乱”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