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唐中宗李顯的媳婦韋皇后,是個十足的壞女人:不但給丈夫李顯戴綠帽子,甚至還毒死了李顯,並且想要效仿武則天那樣稱帝。

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01中年喪子,改變了韋后的人生軌跡

誰也不是生來就是壞人。

要說韋皇后人生中最重大的轉折點,那就是她唯一的兒子——邵王李重潤在19歲慘死。

武則天大足元年(701年),有一天,邵王李重潤與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郡馬武延基坐在一起閒話家常。三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不知怎麼地就聊到了當時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並且說了他們許多壞話,自然也會涉及到祖母則天皇帝。

邵王李重潤、永泰郡主李仙蕙,是武則天第3個兒子李顯的子女;郡馬武延基,不但是李仙蕙的丈夫,還是武則天侄子武承嗣的兒子。這三人都和武則天有着親密的血緣關係。

過了沒幾天,這三人當時的聊天內容,被報到了武則天那裏。

關於武則天對這三個年輕人的處置方式,光《舊唐書》這一本書,就有兩種不同的版本。

一種是說,武則天將李重潤、李仙蕙、武延基都交給了太子李顯,藉機試探李顯會如何處置他自己的兒子、女兒和女婿。

當時,李顯剛結束了在房州被幽禁的生活,被複立爲太子。這個時候,要是讓武則天抓住了李顯有忤逆的心思,勢必會再度被廢。於是,爲了撇清關係,李顯便下令,讓兒子、女婿自殺。

中宗爲皇太子,太子男邵王重潤及女弟永泰郡主竊言二張專政。易之訴於則天,付太子自鞫問處置,太子並自縊殺之。

——《舊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二十八·于志寧等》

另一種說法是,武則天直接下令,杖殺了李重潤和武延基。根據武則天多年的習慣,對於至親之人的背叛行爲,她向來都不會心慈手軟。

大足元年,爲人所構,與其妹永泰郡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竊議張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宮中,則天令杖殺,時年十九。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諸子》

無論是哪一種方式,最後的結果,就是李重潤和武延基兩個大好青年,都因爲此事而死。李重潤死的時候只有19虛歲,武延基也大概只有20歲左右。

而李顯的女兒永泰郡主李仙蕙的結局,根據《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銘》上的記載,她是死於難產。當時永泰郡主可能已經懷有身孕,所以,暫時被免除死罪。可是,她的哥哥和丈夫都在一夜之間死於非命,悲痛和恐懼使她動了胎氣,死的時候只有16週歲。她和武延基的孩子也沒能活下來。

李重潤,是韋皇后唯一的兒子。唐書記載,李重潤長相不錯,而且也非常知禮數,不是那種囂張跋扈之人。

重潤風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諸子》

這個被韋氏寄予了厚望的兒子,還不滿20歲,就死於非命,而且還是人爲的,不僅是韋氏,這事要擱在任何一個母親身上,都承受不了這樣的打擊。換做其他人,肯定會忍不住咒罵始作俑者一通。可是韋氏,能夠在那樣的情況下,都沒讓武則天拿住一點錯處,證明她真的是一個非常小心謹慎的人。

02韋氏打壓非親生的庶子,但沒有趕盡殺絕

李顯一共有4個兒子:李重潤、李重福、李重俊、李重茂。除了李重潤是韋氏生的,其他3個兒子,都是庶出。

在此之前,韋后雖然爭強好勝,但至少,並沒有禁止李顯和別的女人生兒子,也沒有去加害那些非她所生的兒子。

可是,李重潤的死,讓韋后對那些庶子的態度起了變化,第一個針對的,就是李顯的第2個兒子——李重福。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李顯登基爲帝。韋皇后就向李顯打小報告,說當年向張易之告密、害死李重潤的人,就是李重福。因爲只要重潤死了,重福就是順理成章的皇位繼承人了。而且,李重福的妃子,就正好是張易之的外甥女。

左散騎常侍譙王重福,上之庶子也;其妃,張易之之甥。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

李顯也一直對李重潤、李仙蕙的死,抱有很深的負罪感,尤其這兩個孩子,還是他被迫親自下令處置的。爲了彌補他對這兩個孩子的虧欠,神龍元年(705年)四月,剛在“神龍政變”中從母親武則天手中奪得政權的李顯,不等武則天去世,就迫不及待地追封李重潤爲“懿德太子”。考慮到李重潤生前還沒有娶妻,李顯還專門爲其和國子監丞裴粹死去的女兒合爲冥婚,一起陪葬乾陵。

而女兒李仙蕙,也被李顯封爲永泰公主,她的陵墓,成爲了唯一一個享有“陵”級別的公主墳。

又贈永泰郡主爲公主,令備禮改葬,仍號其墓爲陵焉。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諸子》

當李顯聽到韋后說,李重福是害死李重潤、李仙蕙的罪魁禍首,肯定是深信不疑。於是,神龍元年(705年)二月,李顯將譙王李重福降爲濮州員外刺史。儘管韋后恨李重福,但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重潤就是被他害的。所以,韋后也沒有加害李重福的性命,只要讓他當不成太子就好。

神龍二年(706年)七月,李顯冊立第3個兒子李重俊爲皇太子。可是,這個李重俊並不是什麼良才,人倒是挺聰明的,可惜,都沒用在正道上,成天就是踢球、玩鬧,不讀書也不幹正事。

重俊性雖明果,未有賢師傅,舉事多不法。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諸子》

韋后的小女兒安樂公主的駙馬,正好是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武三思便讓武崇訓去和安樂公主唸叨,讓她去和庶出的李重俊一爭高下,最好讓李顯廢了李重俊的太子之位,而改立她爲皇太女。

三思子崇訓尚安樂公主,常教公主凌忽重俊,以其非韋氏所生,常呼之爲奴。或勸公主請廢重俊爲王,自立爲皇太女,重俊不勝忿恨。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諸子》

李重俊雖然是庶出,但也不是個好惹的主。一方面他受不了安樂公主仗着是嫡出,就對自己呼來喝去的;另一方面,也是害怕李顯真的會廢了他的太子之位。結果就是,李重俊在神龍三年(707年)七月,發動了“景龍政變”,並且將武三思、武崇訓父子等人給誅殺了。本來李重俊還想帶兵殺了唐中宗李顯,可是,由於中途王歡喜等千騎軍官的倒戈,致使李重俊兵敗,他在逃亡途中,被隨從所殺。

如果安樂公主的親哥哥李重潤還活着,那安樂公主絕對不會有什麼非分之想。即便安樂公主有野心、想當皇太女,那身爲太子生母的韋皇后,也會將安樂公主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給扼殺在搖籃裏。而正是因爲李重潤早早地被殺了,韋后又不甘心讓別的女人生的兒子來繼承皇位,才讓韋后對安樂公主的行爲,沒有加以制止,最終釀成了悲劇。

03韋后到底有沒有給唐中宗戴綠帽子?

唐書上一致都說,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不但和昭容上官婉兒有關係,還和韋皇后有私通。

三思既與韋庶人及上官昭容私通,嘗忌節愍太子,又因安樂公主密謀廢黜之。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三·列傳第一百三十三·外戚》

韋后擅權,這點不假。她自己唯一的親生兒子不在了,和她最親的,也就只有女兒、女婿了。武三思作爲韋后最喜歡的女兒安樂公主的老公公,他們兩家走得近,也無可厚非。更何況,武三思和李顯本來就是親戚,又浸潤朝局多年,而李顯在房州十幾年,朝中也沒有可以信賴的勢力,自然會多仰仗武三思這個親上加親的兒女親家一些。

先不管韋后和武三思私通的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就說深宮裏帝后兩口子的事情,豈是那些外臣可以知道的?

例如,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順治皇帝通知禮部,廢第一個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爲靜妃。禮部儀制司員外郎孔允樾(yuè)上奏說:“我沒聽說過皇后有什麼失德的地方,不能無故廢后。”順治皇帝看了他的奏摺後,就回復說:“你倒是舉例說說看,皇后哪裏沒有失德啊!”

孔允樾奏內雲,未聞顯有失德,不知母過何事等語。如果知無過之處,著指實具奏。

——《清實錄·順治皇帝實錄·卷之七十八》

嚇得孔允樾趕快上奏回答道:“我一年裏見皇帝的次數都屈指可數,怎麼可能知道皇后在宮裏幹了什麼。而且,也不敢知道啊,這不成了窺探內宮了嗎?”

切念小臣雖在輦(niǎn)轂(gū)之下,一歲之中,除郊祀朝見,得以仰睹天顏,餘亦無由覲聖。況皇后居深宮之中,其有過無過,非惟人臣不及知,亦人臣不敢知。

——《清實錄·順治皇帝實錄·卷之七十八》

所以說,如果韋后和武三思真的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關係,知道這些的,也只能是宮裏的人,絕對不會是一個外臣,除非這個外臣在宮裏放了眼線。

《舊唐書》中有提到,向民間放出“韋后穢亂宮闈”流言的人,正是武三思本人。

是歲秋,武三思又陰令人疏皇后穢行,榜於天津橋,請加廢黜。

——《舊唐書·卷九十一·列傳第四十一·桓彥範等》

唐中宗李顯聽說了以後,非常生氣。當然,他生的不是韋后的氣,而是那些個散播謠言的人的氣。於是,李顯下令,徹查謠言的源頭。

御史大夫李承嘉得到武三思的吩咐,上報給唐中宗的調查結果是:污衊韋后的人,正是桓(huán)彥範、敬暉、張柬之、袁恕己、崔玄暐(wěi)等人。

承嘉希三思旨,奏言:''彥範與敬暉、張柬之、袁恕己、崔玄暐等教人密爲此榜。雖託廢后爲名,實有危君之計,請加族滅。''

——《舊唐書·卷九十一·列傳第四十一·桓彥範等》

當時,大理丞李朝隱站出來替桓彥範等人說話:“桓彥範、敬暉等人沒有經過審訊,不能隨便被判死罪,應該派御史仔細調查,再按罪處置。”而大理卿裴談則認爲,已經證據確鑿,不用另外再審問了,可直接將這5人斬首並抄家。

最後,唐中宗李顯取了個折中。因爲桓彥範等人手上有免死鐵券,他就饒其5人不死,但卻將他們長期流放、終身禁錮,同時,他們家族中年滿16歲以上的成員,都被流放去了嶺南。

中宗納其議,仍以彥範等五人嘗賜鐵券,許以不死,乃長流彥範於瀼州,敬暉於崖州,張柬之於瀧州,袁恕己於環州,崔玄暐於古州,並終身禁錮,子弟年十六已上者亦配流嶺外。

——《舊唐書·卷九十一·列傳第四十一·桓彥範等》

武三思一看,這5人沒有被判死罪,不符合他的預期。於是,他就慫恿當時的太子李重俊,讓他上疏,要求滅桓彥範等人的三族。李重俊這實誠孩子,還真的就上表了。但是,唐中宗李顯以之前的判決已經下達,不能更改爲由,駁回了太子李重俊的請求。

三思俄又諷節愍太子抗表請夷彥範等三族。中宗以既有前命,不依其請。

——《舊唐書·卷九十一·列傳第四十一·桓彥範等》

從桓彥範等人被判流放這件事,可以看出,李顯並不是任人擺佈的傀儡,他也有自己的主意和堅持。

桓彥範、敬暉、張柬之、袁恕己、崔玄暐這5人,正是當年謀劃“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扶持李顯恢復李唐江山的功臣。所以,武三思對這5人是恨之入骨。

而李顯繼位之後,桓彥範等人,怕再弄出個武則天式的人物出來,曾出言反對韋皇后干預朝政,於是,他們也成了韋后的眼中釘。

而在李顯這,雖然感激那5人扶持自己上位,但是,李顯也不想讓他們成爲實際的掌權人。所以說,處置這5個人,不僅是武三思、韋皇后,就是唐中宗,都是樂見其成的事情。

武三思拿韋皇后和他自己的“緋聞”說事,一舉除掉了桓彥範、敬暉、張柬之、袁恕己、崔玄暐這5人,這一招“以退爲進”,看似是一步險棋,卻也在情理之中。武三思也不傻,倘若他真的與韋后有什麼,即便李顯不加以追究,朝中那些反對他或韋皇后的勢力,也會借題發揮,翻出些真憑實據來。可是,武三思卻料定那些大臣們,根本抓不住他的把柄。誰給他的自信?只有一種可能:武三思和韋后,根本就沒有不清不楚的男女關係。

結束語

唐書上都說,李顯最後是被韋后和安樂公主給毒死的。因爲韋后想當女皇,而安樂公主則爲了當上皇太女。

時安樂公主志欲皇后臨朝稱制,而求立爲皇太女,自是與後合謀進鴆。

——《舊唐書·卷七·本紀第七·中宗睿宗》

但是,當時的韋后和安樂公主,並沒有山窮水盡到必須要幹掉唐中宗的地步,相反,唐中宗還是她們母女倆得以囂張的堅強後盾。

唐中宗的死亡,可以說是非常突然,連韋后都始料不及,所以,才一直祕不發喪,因爲她根本就沒做好應對的準備。如果她真的謀劃已久,想要毒殺唐中宗,她至少應該做好萬全的準備再動手纔對。而最後,韋后也沒有立安樂公主爲皇太女,而是臨時封了16歲的李重茂爲皇太子,並讓其在靈柩前即位。

李隆基看準了韋后的慌亂和根基不穩,便與姑姑太平公主聯手,發動了“唐隆政變”,誅殺了包括韋后、安樂公主、駙馬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在內的韋氏黨羽,逼迫少帝李重茂讓位於相王李旦。

既然發動政變,當然要師出有名,總不能直接說,是他李隆基想當皇帝吧。於是,便有了“韋后穢亂宮闈、毒死了唐中宗”的說法。

唐睿宗李旦即位後,將死去的韋氏、安樂公主廢爲庶人,並將武三思父子開棺鞭屍。而當初起兵造他自己老子反的李重俊,卻因爲誅殺武三思父子有功,被追封爲“節愍太子”。

成王敗寇。歷史向來都是如此。

如果當初韋后的兒子李重潤沒有死,不知道李隆基是否還有藉口發動政變?那是不是就不會有後來的“安史之亂”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