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用户在二手交易平台买卖二手商品。

●建宁记者站 饶丽英 文/图

穿了几次就失去新鲜劲儿的衣服、买了许久却躺在角落里吃灰的家电、囤了很多却消化不了的护肤品……从玩具、书籍等日常小件,到家电、家具等生活大件,再到滑雪板、登山杖等小众商品,打开闲置物品线上交易平台,有人忙着断舍离,也有人趁机捡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理念的转变,今天,“买二手、卖二手”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所接受,越来越多的闲置物品实现了“旧物成资源,浪费变消费”,甚至发展成为一种生活潮流。

二手经济 年轻人是主力

前不久,家住建宁县鑫珑公馆小区的肖瑶女士,整理出了婚礼的闲置用品,包括秀禾服、婚鞋、婚包、游戏道具和装饰品等,放在闲鱼二手商品平台进行交易。

将物品的信息和照片上传,和买家线上协商交易细节,快递上门取走卖出物品……足不出户,二手交易在指尖轻松完成。“两周左右时间就把衣服卖完了。让闲置物品能够流通给需要的人,我也通过卖旧物‘回血’了一笔。”肖瑶说。

彩妆、服装、电子产品……几年来,肖瑶陆续出手了近百件闲置物品,也顺手淘回来许多“宝贝”。如未拆吊牌的新裙子、只穿过两三次的皮衣。“感觉每一次入手就像是挖宝,时不时地就能遇到惊喜。”肖瑶说。

二手交易为何持续走俏?青年群体的消费观念转变是重要原因。

各类二手电商APP的用户画像数据表明,18—34岁的青年对二手经济表现更为活跃。对于当代青年而言,他们在购物时不再好面子、只买贵,而是趋于理性消费,认识到“多数物品的价值是使用价值”这一道理。

“不是新款买不起,而是二手商品更有性价比。”在“95后”小伙儿谢思明看来,不少消耗品,在二手平台花更低的价格买个次新的,消费少了很多压力。

然而,价格并不是当下年轻人钟情二手消费的唯一理由。“现在二手市场上的购买者不再局限于低收入群体。”二手交易持续走俏,消费者节约环保意识的觉醒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95后”小伙张清阳收入在8000元以上,却是二手电子商品交易的忠实粉丝。在他看来,有些产品虽是二手,成色却几乎与新的一样,“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物尽其用,这样对个人和社会都是减负。”

选择二手商品也是追求个性化消费的体现。“二手商品平台太‘香’了,能够在上面‘淘’到不少洛丽塔服装和首饰。”洛丽塔爱好者曾岚介绍,由于一些服装是以团购预订形式出售,满一定人数就会开团制作,之后也不会再生产,但这类裙子被博主穿过发视频,就会引起关注,粉丝们便会到二手商品买卖平台,寻找同款,这类商品还挺保值,自己也曾买过二手,一段时间转手再卖出去,也没什么亏损。

线下“二手”悄然流行

线上交易火热,线下“二手”也悄然流行。在建宁县将屯路口,有一家旧货市场,提供买卖双向服务,经营至今人流众多,多是大件的家电、家具等。

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几个过往的行人。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还是线下好使。”他们能更直观地看到商品的成色,甚至可以用优于市场价的价格,轻松买回自己想要的家电。

当时,刚从外地到建宁参加工作的曾岚,租房后,在同事的介绍下,到旧货市场淘到心仪的家具。“不是没有想过买新的,但考虑到一方面这是租来的房子,将来很难搬走;另一方面新家具需要时间散味,环保更重要。”权衡再三,她选中了一款大衣柜。“说是二手,其实也有九成新,只有轻微使用痕迹,包上门安装,很方便。”谈及第一次线下二手买卖的体会,曾岚坦言,600元花得值。

“有闲置电动车吗?”“有人出冰箱吗?”5月16日,在建宁某二手闲置交易群,家住金钩山小区的张丹红女士有一个闲置冰箱可出售,看到消息后,双方约定下班后,见面看实物,谈价格。

该群的群主吴建南表示,五年前,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自己也想买一些二手的物品,光靠发朋友圈没什么效果,便把大学里的二手交易经验带回来,主动建立一个微信群,朋友互相拉好友进群分享闲置物品,发展到现在共有5个群,每个群都有200—500人不等。

最近,35岁的杨敏,即将搬新家,将家里的旧沙发发到建宁某二手闲置交易群上,没想到很快以200元的价格与一位买家达成交易,并送上门。“钱虽不多,但物尽其用,蛮开心。”杨敏说。

群里都能交易哪些二手物品?在杨敏的手机上,记者看到,八成新的小孩衣服,打包两套只要20元, 25本《虎克大冒险》童书在群里开价30元,餐桌带椅子200块钱就能拿走……几乎每天,都有人在群里出售闲置物品、发布需求商品。

买卖双方 如何躲坑

在琳琅满目的二手交易平台上,已经有不少全新商家和专业假货供应商混入其中。买家难以从众多商品中找到真正个人转手要卖的物品,出现“卖家难卖,买家难买”的困境。

如何保障自己权益?这是新入坑者需要学会的第一课。

近日,家住复兴社区的陈婷婷把手机上的某二手商品买卖App卸载了。前些日子,她在二手平台购买了彩妆气垫小样。购买时,卖家称是确保正品,但收到货后,无论是外形还是气味,都有明显差异,卖家却声称是生产批次不同,协商“退货退款”无果。于是,陈婷婷从平台上选择鉴定,得到一份质检报告,显示为假货,拿着报告找卖家协商,这才同意退货。

“卖家让我垫付运费退回,收货补偿运费,但商品退回一个月,再发消息催,也是已读不回。”陈婷婷表示,首次可免费质检,若要收费,则维权成本很高。

还有些购物的链接随时可修改文案,购买时,显示发货两件,收到货,却只有一件,最后发现商品页面早已被修改;由于不方便及时签收快递,被卖家哄骗提前确认收货,收货后货不对板,维权无门……种种乱象,让许多消费者感觉“很受伤”。

在复杂的二手交易市场中,卖家同样面临着陷阱与风险。一旦踩雷,损失往往以千百元计。

刘建明是个摄影迷,前些年里花2万余元购买了专业相机与镜头等配件,后因想升级换代,便在二手平台出售。小刘原以为这桩生意就此了结了,没想到买家收到货后以各种理由压价、“到手刀”。

“对方和我说我机器镜头上有划痕,砍了一千多块,甚至还发来了对应的图片,但我的相机确实是完好无损的。”小刘后来才知道,“这类‘到手刀’的职业买家,在相机交易圈子里不在少数,如果卖家不同意压价,他们就用尖锐物品划镜头,再把东西退回去,有胆大的直接把东西换成他手里卖不出去的翻新货。”当时,小刘害怕机器退回后受损,只好无奈同意了买家的压价。

“东西在别人手上,就由不得自己了。”这是许多类似受害者的共同心理。

对此,具有五年二手交易经验,买过76件、卖出33件商品的王鑫女士,分享了她的经验:首先要看卖家卖出的东西,是否为单一的链接,如果是二手店家,可以在小红书微博看看有无商品踩坑经验;其次,看卖家的信用评分,在确认交易前应主动要求卖家提供尽可能多的照片、视频,发货或者开箱时,尽量录制视频,仔细拍摄查验商品细节,做好证据保全,不要在平台之外付款,以免掉入诈骗陷阱。

最后,在交易中,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买卖都应以市场价为基准,对于价格异常高昂或低廉的商品要保持警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