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三明日報

用戶在二手交易平臺買賣二手商品。

●建寧記者站 饒麗英 文/圖

穿了幾次就失去新鮮勁兒的衣服、買了許久卻躺在角落裏喫灰的家電、囤了很多卻消化不了的護膚品……從玩具、書籍等日常小件,到家電、傢俱等生活大件,再到滑雪板、登山杖等小衆商品,打開閒置物品線上交易平臺,有人忙着斷舍離,也有人趁機撿漏。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消費理念的轉變,今天,“買二手、賣二手”正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一代所接受,越來越多的閒置物品實現了“舊物成資源,浪費變消費”,甚至發展成爲一種生活潮流。

二手經濟 年輕人是主力

前不久,家住建寧縣鑫瓏公館小區的肖瑤女士,整理出了婚禮的閒置用品,包括秀禾服、婚鞋、婚包、遊戲道具和裝飾品等,放在閒魚二手商品平臺進行交易。

將物品的信息和照片上傳,和買家線上協商交易細節,快遞上門取走賣出物品……足不出戶,二手交易在指尖輕鬆完成。“兩週左右時間就把衣服賣完了。讓閒置物品能夠流通給需要的人,我也通過賣舊物‘回血’了一筆。”肖瑤說。

彩妝、服裝、電子產品……幾年來,肖瑤陸續出手了近百件閒置物品,也順手淘回來許多“寶貝”。如未拆吊牌的新裙子、只穿過兩三次的皮衣。“感覺每一次入手就像是挖寶,時不時地就能遇到驚喜。”肖瑤說。

二手交易爲何持續走俏?青年羣體的消費觀念轉變是重要原因。

各類二手電商APP的用戶畫像數據表明,18—34歲的青年對二手經濟表現更爲活躍。對於當代青年而言,他們在購物時不再好面子、只買貴,而是趨於理性消費,認識到“多數物品的價值是使用價值”這一道理。

“不是新款買不起,而是二手商品更有性價比。”在“95後”小夥兒謝思明看來,不少消耗品,在二手平臺花更低的價格買個次新的,消費少了很多壓力。

然而,價格並不是當下年輕人鍾情二手消費的唯一理由。“現在二手市場上的購買者不再侷限於低收入羣體。”二手交易持續走俏,消費者節約環保意識的覺醒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95後”小夥張清陽收入在8000元以上,卻是二手電子商品交易的忠實粉絲。在他看來,有些產品雖是二手,成色卻幾乎與新的一樣,“在不影響使用的前提下物盡其用,這樣對個人和社會都是減負。”

選擇二手商品也是追求個性化消費的體現。“二手商品平臺太‘香’了,能夠在上面‘淘’到不少洛麗塔服裝和首飾。”洛麗塔愛好者曾嵐介紹,由於一些服裝是以團購預訂形式出售,滿一定人數就會開團製作,之後也不會再生產,但這類裙子被博主穿過發視頻,就會引起關注,粉絲們便會到二手商品買賣平臺,尋找同款,這類商品還挺保值,自己也曾買過二手,一段時間轉手再賣出去,也沒什麼虧損。

線下“二手”悄然流行

線上交易火熱,線下“二手”也悄然流行。在建寧縣將屯路口,有一家舊貨市場,提供買賣雙向服務,經營至今人流衆多,多是大件的家電、傢俱等。

記者也隨機採訪了幾個過往的行人。用他們的話說就是:“還是線下好使。”他們能更直觀地看到商品的成色,甚至可以用優於市場價的價格,輕鬆買回自己想要的家電。

當時,剛從外地到建寧參加工作的曾嵐,租房後,在同事的介紹下,到舊貨市場淘到心儀的傢俱。“不是沒有想過買新的,但考慮到一方面這是租來的房子,將來很難搬走;另一方面新傢俱需要時間散味,環保更重要。”權衡再三,她選中了一款大衣櫃。“說是二手,其實也有九成新,只有輕微使用痕跡,包上門安裝,很方便。”談及第一次線下二手買賣的體會,曾嵐坦言,600元花得值。

“有閒置電動車嗎?”“有人出冰箱嗎?”5月16日,在建寧某二手閒置交易羣,家住金鉤山小區的張丹紅女士有一個閒置冰箱可出售,看到消息後,雙方約定下班後,見面看實物,談價格。

該羣的羣主吳建南表示,五年前,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自己也想買一些二手的物品,光靠發朋友圈沒什麼效果,便把大學裏的二手交易經驗帶回來,主動建立一個微信羣,朋友互相拉好友進羣分享閒置物品,發展到現在共有5個羣,每個羣都有200—500人不等。

最近,35歲的楊敏,即將搬新家,將家裏的舊沙發發到建寧某二手閒置交易羣上,沒想到很快以200元的價格與一位買家達成交易,並送上門。“錢雖不多,但物盡其用,蠻開心。”楊敏說。

羣裏都能交易哪些二手物品?在楊敏的手機上,記者看到,八成新的小孩衣服,打包兩套只要20元, 25本《虎克大冒險》童書在羣裏開價30元,餐桌帶椅子200塊錢就能拿走……幾乎每天,都有人在羣裏出售閒置物品、發佈需求商品。

買賣雙方 如何躲坑

在琳琅滿目的二手交易平臺上,已經有不少全新商家和專業假貨供應商混入其中。買家難以從衆多商品中找到真正個人轉手要賣的物品,出現“賣家難賣,買家難買”的困境。

如何保障自己權益?這是新入坑者需要學會的第一課。

近日,家住復興社區的陳婷婷把手機上的某二手商品買賣App卸載了。前些日子,她在二手平臺購買了彩妝氣墊小樣。購買時,賣家稱是確保正品,但收到貨後,無論是外形還是氣味,都有明顯差異,賣家卻聲稱是生產批次不同,協商“退貨退款”無果。於是,陳婷婷從平臺上選擇鑑定,得到一份質檢報告,顯示爲假貨,拿着報告找賣家協商,這才同意退貨。

“賣家讓我墊付運費退回,收貨補償運費,但商品退回一個月,再發消息催,也是已讀不回。”陳婷婷表示,首次可免費質檢,若要收費,則維權成本很高。

還有些購物的鏈接隨時可修改文案,購買時,顯示發貨兩件,收到貨,卻只有一件,最後發現商品頁面早已被修改;由於不方便及時簽收快遞,被賣家哄騙提前確認收貨,收貨後貨不對板,維權無門……種種亂象,讓許多消費者感覺“很受傷”。

在複雜的二手交易市場中,賣家同樣面臨着陷阱與風險。一旦踩雷,損失往往以千百元計。

劉建明是個攝影迷,前些年裏花2萬餘元購買了專業相機與鏡頭等配件,後因想升級換代,便在二手平臺出售。小劉原以爲這樁生意就此了結了,沒想到買家收到貨後以各種理由壓價、“到手刀”。

“對方和我說我機器鏡頭上有劃痕,砍了一千多塊,甚至還發來了對應的圖片,但我的相機確實是完好無損的。”小劉後來才知道,“這類‘到手刀’的職業買家,在相機交易圈子裏不在少數,如果賣家不同意壓價,他們就用尖銳物品劃鏡頭,再把東西退回去,有膽大的直接把東西換成他手裏賣不出去的翻新貨。”當時,小劉害怕機器退回後受損,只好無奈同意了買家的壓價。

“東西在別人手上,就由不得自己了。”這是許多類似受害者的共同心理。

對此,具有五年二手交易經驗,買過76件、賣出33件商品的王鑫女士,分享了她的經驗:首先要看賣家賣出的東西,是否爲單一的鏈接,如果是二手店家,可以在小紅書微博看看有無商品踩坑經驗;其次,看賣家的信用評分,在確認交易前應主動要求賣家提供儘可能多的照片、視頻,發貨或者開箱時,儘量錄製視頻,仔細拍攝查驗商品細節,做好證據保全,不要在平臺之外付款,以免掉入詐騙陷阱。

最後,在交易中,價格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買賣都應以市場價爲基準,對於價格異常高昂或低廉的商品要保持警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