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发现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岩村秦人墓葬的发掘结果,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2000多年的古酒和一件罕见的战国晚期卜甲。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岩村秦人墓葬发掘中发现的约300毫升液体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岩村秦人墓葬发掘中发现的卜甲

这批平民墓葬的时间集中在战国晚期到秦代,尽管多次被盗扰,依然出土了不同材质的文物约260余件,古酒则是在一件密封较好的铜壶里被发现的。铜壶中保存的约300毫升液体,近乳白色,透明纯净。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岩村秦人墓葬发掘中发现的盛放古酒的铜壶(中)

铜壶属于盛储酒类液体的青铜礼器,按照周礼制度,墓葬中出土的铜壶多与下葬过程中的“献祭”仪式有关,填埋时也多盛有酒类。

但2000多年前秦人盛放的酒能保存下来实属“意外”。主持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介绍说:“铜壶出土时,我们发现口部用植物条捆扎了粗麻布,良好的密封性为保存壶中酒提供了可能。”

据参与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杨力铮说,经过相关单位科学检测,发现液体属于酒类物质,类似今天发酵酿造酒。

这次酒的发现不仅说明了秦都咸阳的酒业酿造水平,也体现了秦帝国对周礼制度的传承,对研究秦咸阳城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古酒,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件罕见的战国晚期卜甲,这被他们认为“是一次奇怪的意外”。

古人以动物的骨、甲制成占卜的器具,根据骨、甲上的“兆纹”判断事情的凶吉。实物最早出现于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盛行于夏商周三代,到秦代前后已经非常少见。

本次发现的卜甲,出土于一座小型竖穴墓道洞室墓。卜甲复原后长约14厘米、宽约10厘米,内侧有十余处规整的方形凿孔,对应位置的外面则有“兆纹”,侧面有烧灼痕迹。尽管没有发现刻辞文字,但这毫无疑问是一件被使用过的占卜器具。考古工作者推测,这座墓葬的主人身份可能是咸阳城内的一位“巫师”级人物。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这批墓葬出土的一柄保存完整的铜剑。通长60厘米的铜剑剑身是中部起脊的八面体造型,近锋端有明显束腰,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使用之后在刃部留下的豁口。铜剑的束腰和八面体剑身使其具有较强杀伤力。

据《史记》记载,为了适应战争需要,秦国自简公六年开始“令吏初带剑”,次年令“百姓初带剑”。从此秦国男子带剑成为规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杨力铮说,这柄剑的造型是吴越风格,从刃部豁口推测,是经历血雨腥风的实用武器,也印证了秦人的尚武之风和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

通过文物来生动再现2000多年前的生活,才是考古发掘的真正意义目的。将基本建设考古纳入秦咸阳城科研体系,有助于打造建设与保护、科研多重共赢的格局。

制作:吴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