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度的温室大棚内,樊俊平每天要劳作好几个小时 本报记者 张晓鹏摄

过了谷雨,樊俊平就要将育苗大棚里培育了两个月的番茄、黄瓜等蔬菜幼苗移栽到他的六个大棚里去。这几天忙着锄草、浇水,只希望幼苗茁壮成长,到时候多结点果实。

在温室大棚里待了不到五分钟,记者和几位随行采访人员已经热得满身是汗,他只好喊樊俊平在棚外采访。他告诉记者,这会儿棚里温度大概有35度,到了夏天能达到40多度,而他和妻子每天都要在里面待上好几个小时。

“现在还不到最忙的时候,等到农历六月蔬菜上市,那就忙了。”樊俊平和记者谈起了蔬菜上市时一天的日程。

凌晨3点多就得起床,为的是赶卓资县城的早市,占一个好点的位置。狮子沟村距离县城25公里,他驾驶的满载蔬菜的农用车跑得不快,得40分钟才能赶到,到达县城时天蒙蒙亮,他摆好摊位,等待着赶早集的市民们光顾。

8点多,樊俊平从县城返回村里,给牛填上几框草,就开始进入蔬菜大棚劳作,等到把六个大棚里的活儿干完,已近中午。

下午3点,他和妻子二人再次进入蔬菜大棚,将熟好的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一颗颗摘下来,为第二天赶早市提前做准备。

晚上9点,气温凉了下来,这时候他们可以把摘好的蔬菜打包装车了。

这是卓资县大榆树乡狮子沟村贫困户樊俊平农忙时一天的“日程表”,这其中不包括喂养12头牛、种30多亩草需要的时间。这样的日子,樊俊平和妻子已经过了十二年。

刚刚开始种植大棚蔬菜时,他才35岁。如今年仅47岁的他已经显得有些苍老,摄影记者觉得为他拍出来照片脸有点黑,樊俊平说:“每天在太阳底下干活儿,黑点正常得很。”照理说,这样一个兢兢业业的家庭,也没有人患病,应该不至于成为贫困户。转折发生在2016年,樊俊平养了三年的猪,亏了近十万元,而这时女儿眼瞅着就要读大学,樊俊平面对着从未有过的压力。

好在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让樊俊平缓了一口气,“因学致贫”,女儿读书费用在政府的补贴下有了着落,而女儿也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包头医学院的五年制医学本科。这让樊俊平的干劲儿更足了,当年就在产业扶贫的补贴下买了两头牛,以后逐年增加,如今已经有六头基础牛和六个牛犊子,再加上种植大棚蔬菜的收入,去年11月份,樊俊平一家成功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俊平一天不闲着,而且脑子活泛,总思谋着干点什么,他还种了200来亩杏扁树!”驻狮子沟村第一书记李慧平说。

“一天不闲着”,这样的“一天”,樊俊平换来了三样“宝贝”:女儿可以安心读大学、“脱贫户”称号,以及越过越好的日子。 (本报记者 于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