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度的溫室大棚內,樊俊平每天要勞作好幾個小時 本報記者 張曉鵬攝

過了穀雨,樊俊平就要將育苗大棚裏培育了兩個月的番茄、黃瓜等蔬菜幼苗移栽到他的六個大棚裏去。這幾天忙着鋤草、澆水,只希望幼苗茁壯成長,到時候多結點果實。

在溫室大棚裏待了不到五分鐘,記者和幾位隨行採訪人員已經熱得滿身是汗,他只好喊樊俊平在棚外採訪。他告訴記者,這會兒棚裏溫度大概有35度,到了夏天能達到40多度,而他和妻子每天都要在裏面待上好幾個小時。

“現在還不到最忙的時候,等到農曆六月蔬菜上市,那就忙了。”樊俊平和記者談起了蔬菜上市時一天的日程。

凌晨3點多就得起牀,爲的是趕卓資縣城的早市,佔一個好點的位置。獅子溝村距離縣城25公里,他駕駛的滿載蔬菜的農用車跑得不快,得40分鐘才能趕到,到達縣城時天矇矇亮,他擺好攤位,等待着趕早集的市民們光顧。

8點多,樊俊平從縣城返回村裏,給牛填上幾框草,就開始進入蔬菜大棚勞作,等到把六個大棚裏的活兒幹完,已近中午。

下午3點,他和妻子二人再次進入蔬菜大棚,將熟好的黃瓜、番茄、辣椒等蔬菜一顆顆摘下來,爲第二天趕早市提前做準備。

晚上9點,氣溫涼了下來,這時候他們可以把摘好的蔬菜打包裝車了。

這是卓資縣大榆樹鄉獅子溝村貧困戶樊俊平農忙時一天的“日程表”,這其中不包括餵養12頭牛、種30多畝草需要的時間。這樣的日子,樊俊平和妻子已經過了十二年。

剛剛開始種植大棚蔬菜時,他才35歲。如今年僅47歲的他已經顯得有些蒼老,攝影記者覺得爲他拍出來照片臉有點黑,樊俊平說:“每天在太陽底下幹活兒,黑點正常得很。”照理說,這樣一個兢兢業業的家庭,也沒有人患病,應該不至於成爲貧困戶。轉折發生在2016年,樊俊平養了三年的豬,虧了近十萬元,而這時女兒眼瞅着就要讀大學,樊俊平面對着從未有過的壓力。

好在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讓樊俊平緩了一口氣,“因學致貧”,女兒讀書費用在政府的補貼下有了着落,而女兒也不負衆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包頭醫學院的五年制醫學本科。這讓樊俊平的幹勁兒更足了,當年就在產業扶貧的補貼下買了兩頭牛,以後逐年增加,如今已經有六頭基礎牛和六個牛犢子,再加上種植大棚蔬菜的收入,去年11月份,樊俊平一家成功摘掉了“貧困戶”帽子。

“俊平一天不閒着,而且腦子活泛,總思謀着乾點什麼,他還種了200來畝杏扁樹!”駐獅子溝村第一書記李慧平說。

“一天不閒着”,這樣的“一天”,樊俊平換來了三樣“寶貝”:女兒可以安心讀大學、“脫貧戶”稱號,以及越過越好的日子。 (本報記者 於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