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近中年,手头只有借来的1万元,还想起步是不是有点晚?

来看看这个人的答案。

家乡小吃天天卖,能发财吗?

谁的家乡,没有个“家家户户都会做”的小吃呢?

在山西省柳林县,这种特色小吃叫“碗团”,是山西乃至西北黄土高原的一种最常见的农家小吃。

柳林的大街小巷都能看见卖碗团的,现吃现做。十几年前一份1元,现在涨价了,有的都5元了。

做法:荞麦面粉和成团,再慢慢兑水,边兑边搅拌,直至面团变成面糊,然后分盛在单独的小碗里,上笼屉用旺火蒸,蒸熟后拧绞,最后出锅。吃的时候浇一层辣椒油、芝麻等混合而成的调料,用小刀或竹片把面团划开,蘸着调料食用即可。

柳林有位叫贾旭东的人,就是卖碗团的。

他家的碗团更贵,也不是当地人最爱吃、或者认为最好吃的——但,全县的人,会反复买他家的碗团。

这是为什么呢?

人到中年想挣钱,第一步就踩了坑?

十几年前,30多岁的贾旭东靠借来的1万元办了一个小工厂,做真空包装的碗团。

明眼人能看出来,这是要走特产路线卖碗团。

这思路并不独特。

特产产业门槛低、投入少、见效快,是很多人创业时的首选。毕竟我们都听说过:越土、越有地方特色的东西,有钱人越喜欢。而且,有很多人确实是靠本地的土特产做成了大生意。

特产一般都是外销。

贾旭东一开始也是这么做的。他觉得:在柳林本地,随处都能吃到碗团,他的产品没什么竞争力。在外地,碗团就是稀罕物。

想的没错,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

碗团这种小吃太有地方特色了。

如果是卖豆腐皮,生产商可以一家家敲开外地特产店的门推销,这没难度。豆腐皮做法多样,符合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口味,市场成熟,又有很大的空间容纳新增产品。

而碗团这种小吃是完全的地方口味——柳林人吃,柳林地区以外的人未必吃。换句话说,碗团当时面对的,是一个萌芽期的增量市场,这往往不适合创业者掘金。

据测算,一种新产品要经过至少6次市场教育,才可以被个体消费者记住和了解。而市场教育尽管可以提高产品认知度、培养大量忠诚的消费者,但这个过程需要砸钱,需要用大笔的广告、活动等营销费用堆出来。中小企业,除非别有机缘,否则很难负担这样的投入。

一般情况下,市场教育应该由行业内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打头阵,花重金培育市场,然后中小企业再跟进。

身为中小企业主的贾旭东,一开始就踩了个坑。

他费尽心思开发出来的碗团产品,因为在本地随处可见,在外地有没人认识,消费者不买账,直接滞销。

搞定外地人?不,搞定本地人

踩到坑,总得想法子出来。

资金压力摆在那,外地市场不好开辟,那就想办法在本地市场做文章。至少,本地人不用介绍也知道碗团怎么吃。

那,什么时候,本地人会买本地特产?

——送礼的时候。

如今人们越来越富裕,走亲访友时,全国各地的特产、进口的礼品,都买得起。

但作为柳林当地人,无论送出多少礼物,肯定是希望异地亲朋日后打开这些礼物时,能被什么提醒:这些产自天南海北的礼物,是一位柳林人送我的。

碗团就是柳林特产,能起到提醒作用。

贾旭东索性就把原先当方便食品的碗团也做成礼盒,在本地市场,当礼品销售。

这一步救了他。

以前没地卖的碗团,以送礼为初步发展思路,在土特产礼品渠道打开了销路,变得炙手可热。

贾旭东在2个月内增加了十几个经销商。

虽然,柳林县的人想吃碗团,还是会选现做的,但全县的人只要出门,要给亲朋好友带礼物时,都会拎几箱真空包装的礼盒装碗团,毕竟这在外地还是很稀罕的。

他们的“买买买”给贾旭东带来大笔现金流,厂子也站稳了脚跟。

追着老乡做生意

礼品销售的季节性太强了,光靠碗团礼盒,不是长久之计。

好在本地人不一定住在本地。如今人口流动频繁,柳林人也走出了柳林,贾旭东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追着柳林人做生意:柳林人是喜欢吃碗团的,出了柳林肯定想念家乡口味,这就是销量与商机。

但是,去哪儿找柳林老乡?

贾旭东首先选了大学。

这目光也很准。现在很多大学,新生入学后都会先上论坛寻找老乡,联系方便。大学生也是很好的消费群体,年轻、有前途,吃碗团的习惯被培养出来,日后就是长期顾客。

当时,贾旭东拉上一车碗团,先去了吕梁市和太原市的大学校园。

他打了个条幅,就写一句话:柳林碗团来了。宣传中,不仅让大家免费品尝,还送碗团给学生。

碗团不用水泡,自己划几刀淋上调料就能吃,很适合学生在宿舍里食用。而且学生们的宿舍里已经有了饮料、零食、方便面……加几箱碗团算什么?

几次活动做下来,通过校园里的柳林学生,碗团也引发了其他人的兴趣,带动了一波销售。

贾旭东的企业当时规模还不大,所以他选择了力所能及的市场营销方式。

如今,贾旭东的柳林碗团已经成了当地的一张名片。

而他这些帮助产品在上市初期精准介入市场的操作手段,依然给人不少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