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重寶是清末錢幣的一種。清代錢幣版別相當多,並且有較爲完備的規範制度,小平稱通寶,當五十稱重寶,當百稱元寶。材質也使用銅、鐵、鉛並行。錢文讀法沿襲明制,爲直讀。銘文字體有楷、篆、瘦金等多種。然而嘉慶之後越加混亂,到咸豐年間達到頂峯,不僅幣樣層出,而且大小倒置,當百錢小於、輕於當五十錢,書體多變。混亂的幣制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鑄成銀幣版式有粗字粗龍(老版龍)與細字細龍(新版龍)之分。“宣統三年,爲統一幣制起見,乃將粗字粗龍各祖模全部銷毀,專制造細字細龍”(《雲南近代貨幣史資料彙編》)。其歷年鑄成龍洋數量見表4。 停辦各造幣廠 經查,“停辦各造幣廠累計鑄成龍洋4737717枚”(1926年張家驤編著《中華幣制史》)。 鑄成龍洋總量 中國各省造幣廠歷年累計鑄成龍洋數量見表5。 北洋29年、33年、34年版銀幣共計鑄成數量約爲6168萬枚。其中北洋34年版爲最多,33年版相對較少。江南甲辰版銀幣鑄成數量約爲3815萬枚,宣統三年版銀幣鑄成數量約爲1410萬枚。通過以上介紹,廣大錢幣愛好者可據此獲知,現今爲什麼以上5個版式龍洋存世數量要遠遠多於其他版式龍洋的真正原因。

“咸豐重寶當百”一直被收藏家們視作無價之寶。地域性政權發行貨幣的時間也相當短,加上流通地域狹小,所鑄貨幣價值不菲。另外,由於改行紙鈔,銅幣發行量較少,故價格也較高。“咸豐重寶當百”存世量極爲稀少,在2008年開始已經突破八十萬元大關,在2013年的時候,再次出現一枚“咸豐重寶當百”,那時候經衆多收藏家激烈爭奪,最終以350萬元成交,時至今天,真品蹤跡難尋的“咸豐重寶當百”再現,這次將會掀起藝術品市場何等波瀾?“咸豐重寶當百”是否會再創高峯?

“咸豐通寶”面文大多書寫楷書,背文滿文局名有:寶源、寶泉、寶河、寶德、寶東、寶伊、寶濟、寶晉、寶陝、寶鞏、寶蘇、寶浙、寶昌、寶福、寶臺、寶武、寶南、寶廣、寶桂、寶川、寶雲 阿克蘇、寶黔等二十四個錢局。其中寶臺、寶德、寶廣、阿克蘇等局數量極少。

此後各地太平軍連捷,加上鴉片戰爭的影響.清軍政府軍費開支大增,而各項稅收大減,導致財政拮据,國庫虧空.爲了籌款鎮壓太平軍,緩解財政危機,清政府被迫於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開鑄大錢。下面一段話引自《大錢圖錄》咸豐三年,軍務日滋,清餉不能繼,壽陽相國權戶部議,請鑄當十大錢,兼增鐵冶以供度支。旋推及當五十,當百錢。巡防王大臣續請鑄當五百,當千兩種。”從這段話上看說明咸豐大錢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開鑄的。“咸豐重寶”始鑄當十大錢,繼而又開鑄當五十、當百和當百以上,並令全國各省迅速鑄造推行。

下圖便是小編有幸見到咸豐三年所鑄的咸豐重寶一百,錢幣直徑6.3cm,重62.8g,正面外圓內方,方孔上下鈐有咸豐,左右重寶四字,反面鈐有重計五兩,表面其重量,方孔上下鈐有一百,方孔左右爲滿文,寫有錢局的名稱,寶福二字。此枚錢幣似青銅質,質感柔和,稍欠精純,局部有砂眼,呈色暗黃,錢體厚重。闊緣中穿,輪郭精整圓潤。穿口方正,地張平淨。錢文宋體,俊俏挺直,凝聚緊湊,俊秀飄逸,筆鋒銳而不失圓柔。傳世包漿,品相上佳。母錢特徵明顯。

由於在市場上十分受追捧,漲幅很大,拍賣會上更是大放光彩,如在2009年嘉德秋季拍賣會錢幣專場中,一枚極其罕見的清代咸豐通寶寶福局背字“大清壹百”以196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拍出;2013年嘉德春拍上,一枚珍罕品——寶源局造背鎮庫大錢,以253萬元成交,打破了清錢的成交紀錄,而在此之前,此枚“海歸錢幣”曾於2009年底在日本東京上拍,成交價摺合人民幣約100萬元,不到4年的時間裏價格翻了兩倍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