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公里长的武九铁路北环线正式启动搬迁

长江主轴舒画卷,今起泼绿江南岸

武九铁路北环线昨启动搬迁 长江主轴南岸沿线迎“新生”

图为:武昌生态文化长廊效果图

汉口江滩已成大武汉最好的滨江滨水大名片,但入夜时,站在长江二桥武昌桥头,你若望向武昌及青山方向,视线所及,就是一条几乎“退休”的铁路线,加上一片片凌乱的城中村小矮房,让人恍如到了小县城,与九省通衢的现代化大武汉,似乎显得格格不入。

这种状况终于要改变了!昨日,武九铁路北环线搬迁协议签订仪式在汉举行,武九铁路北环线搬迁正式启动。

现状:汉口江滩如画对岸却“灯下黑”

昨日下午,楚天都市报记者从长江二桥武昌桥头下往江边走,穿过凌乱的城中村,抵达铁路边。“这么多年一直喊着要搬迁,这次终于要落地!殊为不易,难能可贵。”武铁桥工段相关人士称。

武九铁路北环线的前身,是1918年通车的粤汉铁路,后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一直承担着客运功能,从武汉开往鄂州、黄石方向。该铁路段从南至北经过武昌、沙湖、武昌北、八大家4个车站,终点至青山楠姆庙,长约18.4公里。

前些年,随着武九铁路电气化改造,天兴洲大桥和武汉北编组站等铁路枢纽项目相继建成投运,该铁路客运功能转换至南环线,运输功能日益减弱并逐渐被替代。此前每天还在跑着武汉最古老的绿皮火车,也于上周停开。这趟火车是铁路职工上下班的通勤车,从武昌北一直开到青山,用于流芳、武东等地区,也用于菜农往返市区。

北环线将武昌、青山滨江区域一分为二,武昌的小东门、青山滨江、红钢城一带均被其割裂,让武昌、青山地区临江一带不少地方变成了临湖背江,武昌、青山两个城区近40条与长江垂直的道路也被截断,铁路两侧多为零星棚户区、城中村建筑,或是老旧小区,严重影响了市民生活,阻碍了城市发展,市容市貌也受到影响。

武九铁路北环线昨启动搬迁 长江主轴南岸沿线迎“新生”

呼吁:连年成热门提案却年年难办

从2015年开始,几乎在每年的武汉市“两会”上,都有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提交加速武九铁路北环线搬迁的建议。

2015年武汉市“两会”上,来自青山区的武汉市人大代表姚汉金提建议说,武昌、青山滨江区域一分为二,造成多条“断头路”“瓶颈路”,不利于整体开发,希望尽快将武九铁路北环线搬迁。

2016年,武汉市政协委员邓超华专门就加快武九铁路北环线搬迁问题递交提案,两年来他还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他建议,加快推进武九铁路建设搬迁,打通青山滨江区域“断头路”。还有政协委员提出具体建议——打造“杨园·工程设计产业园”,丰富武汉长江主轴功能景观。

在2017年的武汉市“两会”上,武汉市人大代表、中国石化武汉石化总经理刘家海说,受武九铁路影响,青山区临江大道与和平大道之间的连通道较少。随着城市的发展,武九铁路周边居民越来越多,武九铁路像“拦路虎”一样,将居民与江滩割裂开,搬迁势在必行。

但武九铁路北环线的搬迁,一直以来因牵涉面广、协调量大而进展艰难。

为此,武汉市期望通过规划引导,联动长江主轴建设,将武九线综合绿道打造为世界级的城市公共空间。

2016年,武汉市政府明确了“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协调机构、一个工作专班、一个投融资平台”的“四个一”运作机制,明确了工作节点目标,成立了具体实施的市铁投公司,搬迁工作由此进入提速阶段,开始启动前期设计、选址工作等。

2017年7月28日,武汉市政府与武汉铁路局签订了武九铁路北环线搬迁工作框架协议。

昨日,一切尘埃落定。

未来:长江主轴南岸沿线迎“新生”

武九铁路北环线沿线即将迎来“新生”。武汉城投集团铁投公司负责人透露,按照“回望过去,传承百年文化,追寻百年记忆;展望未来,规划百年目标,建设百年工程”的要求,目前确定的武九铁路北环线土地综合利用规划方案,充分考虑了如何挖掘文化底蕴,留住百年历史。

根据规划,武九铁路北环线搬迁后,地上部分将建全长约17.1公里的世界级城市公共空间——武昌生态文化长廊;地下部分建设综合管廊,将电力、热力、给水、通信、中水等管线集约其中。

武昌生态文化长廊南起武昌区大东门社区,北至青山区建设十路三环线戴家湖公园,一线串珠,四廊融合,精心打造展现城市活力的六大亮点区段。2021年初建成后,长江主轴上将增添一个重要景观带。

未来六大亮点区段

小东门山城锦带:基于上跨、下穿的地形高差特征,利用天桥、隧道等元素打造空中步道、隧道景观,形成不同景观段,同时串联蛇山、长春观周边景观资源,形成武昌门户的一条山城锦带。

沙湖湖岸廊桥:沿沙湖设计一条集商业购物、游客服务、慢行绿道等功能于一体的立体化铁路文化街,使游客既可以凭栏远眺,面湖领略沙湖美好风景,又可下一台阶,体验购物乐趣。

月亮湾城市阳台:武九铁路在月亮湾节点处横穿规划城市垂江绿轴,借此契机,武昌生态文化长廊在此结合垂江绿轴整体设计。一条狭长的线在此展开成面,通过立体城市空间设计,使慢行系统上跨临江大道,同时整合月亮湾防洪堤防设计,将周边建筑、公共平台以及月亮湾城市阳台融合成有机整体。

四美塘铁路文创天地:通过铁路肌理与要素的保留、历史建筑的改造、自然景观的塑造,打造集铁路文化体验、展示、创意于一体的铁路文创天地。包括多彩锦带、铁路驿站、火车博物馆、铁路文创园等景点。

八大家创意工坊:该段结合周边资源和现状八大家站台,打造主题化商业街聚集人气,改善沿线环境品质,塑造充满活力的特色公共空间,让老站台焕发新的活力。

青山铁路乐园:以生态乐活为主题,从生态游赏和铁路文化两个层面进行特色打造,设置有火车游赏线路、绿道骑行线路、慢游步道线路;并运用废旧火车厢、集装箱打造火车工坊、休憩设施、文创小品等。植物景观方面以生态的手法,以樱花为特色,结合地被花坡,形成季节性爆发景观效果。将该段生态文化长廊融入青山公园。

相关报道>>

“江南汉正街”退出历史舞台

周边居民盼早日搬进新居,旧址保留下历史的印记

武九铁路北环线昨启动搬迁 长江主轴南岸沿线迎“新生”

图为:熊爹爹讲述着徐家棚正街曾经的繁华

“真的要拆了,确实有太多的不舍。”82岁的熊爹爹站在天桥上,望着延伸至远方的两行铁轨,尽管视线越来越模糊,但他依然久久没有挪动脚步,仿佛看不够。

从喧闹到冷寂,这条穿越了半个武昌的武九铁路北环线,将从武昌的版图上消失。而不远处的绿地中心,正在以每天不一样的姿态长高,这里将成为武昌今后的新地标、新中心。

老铁路人:忘不了昔日“江南汉正街”

昨日,记者来到武昌徐家棚老街,诚善里社区主任鲁久清告诉记者,这里已经被列入征收范围,大部分民房已被拆除。

尽管靠近商业气息浓厚的徐东,但如今的诚善里社区,仍散发出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沿着徐家棚正街往前走,尽头有一道横跨铁路的简易水泥桥,桥下就是武九线。82岁的熊醒龙老人缓缓走上天桥,热情地与熟识的路人点头打招呼。

熊爹爹是湖南人,1963年就来到武九铁路工作,和这条铁路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我在这里修过蒸汽机,跟过列车,当过电工,徐家棚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对这里的感情,甚至超越了老家。”

锈迹斑斑的铁轨,似乎叙述着曾经的辉煌。熊爹爹回忆说,当时徐家棚集水陆交通于一体,这里也是当时中国中部的交通枢纽,这得益于武九铁路途经这里。“那个时候,徐家棚正街被人称为江南汉正街,也称小汉正街,这里各类小商品、烟酒副食琳琅满目,餐馆林立,全国各地的旅客在徐家棚下车后,都会来这里逛一逛。”说到这里,他显得很自豪。他说,以前,附近的人提起“逛街”,并不是指去逛江汉路或司门口,而是特指去逛徐家棚正街。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徐家棚正街依旧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周边居民:期盼早日搬进新居

5月10日上午,武九铁路停运进入最后的倒计时,50岁的张斌充满感情地登上这趟绿皮火车。走进车厢,深绿色的靠背座椅,上下滑动的车窗,厢顶的绿色摇头小电扇,处处都透露出浓郁的年代感。

张斌的父亲曾是武九线的铁路工人,他自小在徐家棚长大。记者跟随他走上武昌北站天桥,“脚下这个站,以前确实很热闹。”他有些留恋地说。走在天桥上,隐约有轻微的晃动。透过水泥板间的缝隙,桥下的铁轨清晰可见,只是,已不见飞驰的列车。

徐家棚最初是因火车而兴,随着时代变迁,武九铁路北环线成了一条逐渐荒废的铁路,曾经繁华一时的徐家棚也成为这座城市内环区面积最大的棚户区,这里大部分区域被列入征收范围。张斌家前不久搬走了,此前,他家的车,一直是停在很远的路边。他期盼着不久的将来能搬进带停车场的新居。

文艺青年:保留下历史的印记

26岁的宋超站在天桥上,摆好三脚架,构图、调光、按快门……

他曾多次到这里拍摄这样的画面:清晨,锈迹斑斑的铁轨上,坐着一排卖菜的菜农;中间的枕木上堆满各类蔬菜;铁轨另一侧,站着前来买菜的居民。

最近,很多慕名而来的文青们,都喜欢在徐家棚的站台上,等一班从青山方向开来的绿皮火车,拍一张照片,记录历史。

过去,这里因为火车而工业兴旺,车辆厂、纺织厂、造船厂、钢铁厂,原本荒芜的地区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但近年来,铁轨外林立的商业体和楼宇,则无形宣示这些工业时代的遗迹成了“绊脚石”。宋超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他希望能尽量留下一点历史的印记,让后人知道,这里也曾创造辉煌。(湖北日报网)

相关文章